结合性腹膜炎
结合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可通过抗结核治疗和对症治疗治愈,预防方法包括卡介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免疫力。
结合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以下是关于结合性腹膜炎的一些信息。
一、病因
结合性腹膜炎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器官的结合病变,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与盗汗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大约有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盗汗。
2.腹部症状
可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早期腹痛不明显,以后可逐渐加剧,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肿块,以右下腹较为常见。
3.腹部体征
腹部可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腹部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
三、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增快,提示病情活动。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或结核菌涂片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或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积液,腹部CT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腹腔内病变。
3.腹腔镜检查
对诊断困难的病例,腹腔镜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腹腔内病变,并进行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诊断
结合性腹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1.青壮年患者,有发热、盗汗、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伴有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PPD试验阳性或结核菌涂片阳性。
3.腹腔积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符合渗出液,结核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4.抗结核治疗有效。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抗结核治疗
是治疗结合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疗程一般为6~9个月。
3.对症治疗
有腹腔积液者,可适当抽取腹腔积液,以减轻症状。腹痛明显者,可给予止痛药物。
4.手术治疗
对于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或抗结核治疗后腹腔积液不吸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防
1.卡介苗接种
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可降低结合性腹膜炎的发病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3.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七、注意事项
1.结合性腹膜炎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2.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以监测药物副作用。
3.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4.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5.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6.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结合性腹膜炎是一种可治之症,但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