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的表现
脑萎缩可导致多方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还针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执行、语言、视空间能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平衡失调、肢体震颤、肌张力改变;精神行为异常有抑郁、焦虑、人格改变;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体现在个人卫生自理和进食困难。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脑萎缩发生率高,家属需多陪伴、定期体检,鼓励适度运动;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应定期脑部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及青少年虽少见,但家长要关注其异常表现,确诊者治疗康复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
一、认知功能减退
1.记忆力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近事遗忘,比如刚刚发生的事情、说过的话很快就忘记,像忘记早上吃了什么、出门是否锁门等。随着病情进展,远期记忆也会受到影响,如记不清自己的生日、过去的工作经历等。研究显示,脑萎缩患者海马体萎缩常导致记忆力受损,其萎缩程度与记忆减退严重程度相关。
2.执行功能障碍:在计划、组织、决策等方面出现困难。例如,无法安排复杂的家庭聚会,不能合理规划旅行行程。这是由于大脑额叶萎缩,影响了其对认知活动的调控能力。
3.语言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时想不起合适的词汇,导致话语中断;也可能出现语言表达不流畅,语句混乱。严重时会发展为命名性失语,即叫不出常见物品的名称。这与大脑颞叶、额叶等区域萎缩影响语言中枢有关。
4.视空间能力障碍:患者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可能迷路。比如,在自己居住多年的小区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在穿衣时不能正确判断衣服的上下、前后关系。这是因为大脑枕叶、顶叶萎缩影响了视觉信息的处理和空间感知。
二、运动功能障碍
1.平衡失调:行走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如同醉酒步态,两脚间距增宽。这是因为小脑萎缩,影响了其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肌肉运动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小脑萎缩患者的平衡功能测试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
2.肢体震颤:部分患者会出现手部、头部等部位的不自主震颤,静止时明显,活动时可能加重。这与大脑基底节区萎缩,影响了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导有关。
3.肌张力改变: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像关节屈伸困难;也可能肌张力降低,肢体软弱无力。这取决于脑萎缩影响的具体神经传导通路和部位。
三、精神行为异常
1.抑郁: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感到无助、绝望,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自责自罪观念。这可能与脑萎缩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减少有关。研究发现,脑萎缩患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2.焦虑:表现为莫名的紧张、不安,坐立不安,常伴有心慌、手抖等躯体症状。大脑萎缩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了情绪调节中枢,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3.人格改变:患者性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如原本开朗友善变得冷漠孤僻,或者原本温和变得易激惹。这是由于大脑额叶萎缩影响了人格和情感调控区域。
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1.个人卫生自理困难:无法独立完成洗澡、穿衣、刷牙等基本生活事项。例如,洗澡时不能调节合适的水温,穿衣时动作缓慢且难以正确搭配衣物。这是因为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进食困难: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容易呛咳,或者进食速度缓慢,不能自主完成进食过程。这与口腔、咽喉部肌肉功能不协调以及认知指令传达障碍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脑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家属应给予更多陪伴和照顾,关注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如记忆力、行为习惯等。定期带老人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脑萎缩迹象并干预。鼓励老人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大脑功能。
2.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若家族中有脑萎缩患者,这类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建议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头部外伤,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可降低发病风险。
3.儿童及青少年:虽然脑萎缩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少见,但某些遗传性疾病、脑部感染等也可能导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孩子出现学习能力下降、运动发育迟缓、性格改变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对于确诊脑萎缩的儿童,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温和、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