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措施
这是一份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指南,涵盖急救前准备、急救措施、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后续观察四方面。急救前要评估环境确保安全、判断患者生命体征并呼叫救援;急救措施包括调整体位、通畅气道、吸氧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急救时各有注意要点;后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
一、急救前准备
1.评估环境:确保急救现场安全,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如周围有无尖锐物品、是否存在漏电等危险情况。快速判断患者意识、呼吸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可通过呼喊患者、拍打肩部等方式判断意识,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脉搏。
2.呼叫救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准确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等信息。同时,让身边懂急救的人协助进行初步急救。
二、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这种体位可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2.通畅气道:解开患者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通畅。若患者口腔内有异物或分泌物,应及时清除。可使用手指缠绕纱布(或手帕)将异物取出,或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
3.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为68L/min,可使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能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应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流量吸氧抑制呼吸。
4.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肺水肿;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强心剂,如西地兰,增强心肌收缩力。但使用药物需谨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急救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调整体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骨折等损伤。
2.儿童:儿童急性心力衰竭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在进行急救时,要注意操作的力度和方法。吸氧流量应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避免高流量吸氧对儿童造成伤害。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不仅要考虑孕妇的安全,还要关注胎儿的情况。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调整体位时要注意保护孕妇腹部,避免压迫胎儿。
四、后续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若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应及时告知医生。
2.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如呼吸困难是否减轻、咳嗽是否改善等。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进行上述急救操作和观察,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