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
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原因多样,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因门静脉压力升高,曲张静脉压力大、血管壁薄易破,年龄大、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肝功能差者风险高)、消化性溃疡(胃肠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分泌增多等因素致溃疡,老年症状不典型、生活不规律等人群概率增加)、急性胃黏膜病变(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使胃黏膜易受损,酗酒、精神紧张等人群易出现)、其他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肿瘤侵犯血管,老年、有肿瘤家族史者风险高),针对老年、有不良生活方式、有消化道疾病史、孕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也给出了相应的温馨提示。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形成机制: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为了使淤滞在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当曲张静脉内压力不断升高,血管壁变薄,就容易破裂出血。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较差,曲张静脉更易破裂。性别方面虽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如果有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损害,增加门静脉压力,使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更高。有肝硬化病史且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后更难止血。
二、消化性溃疡
1.发病原因:肝硬化患者胃肠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分泌相对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可能升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当溃疡侵犯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
2.特殊情况:老年患者的消化性溃疡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生活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肝硬化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概率增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肝硬化患者,复发并出血的可能性更大。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
1.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常存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黏液屏障功能减弱,同时肝功能减退导致对有害物质的解毒能力下降,这些因素使胃黏膜易受各种损伤,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
2.相关人群:酗酒的肝硬化患者,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的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次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胃黏膜反复受损,更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四、其他因素
1.凝血功能障碍: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同时脾功能亢进会破坏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轻微的黏膜损伤就可能引起难以自止的出血。老年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就有所减退,肝硬化时凝血功能障碍会更明显。
2.肿瘤: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增加,肿瘤组织侵犯血管可导致出血。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发生肿瘤出血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恢复能力弱,一旦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应严格戒酒,规律饮食,以减少出血风险。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女性患者在孕期如果患有肝硬化,发生消化道出血时情况更为复杂,需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评估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