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哪些情况易出现羊水栓塞
高龄产妇(35岁及以上,身体机能下降、血管脆性增加易致羊水进入血液)、多胎妊娠(子宫过度膨胀、产程复杂)、前置胎盘(胎盘与子宫壁血管脆弱、易剥离出血)、胎盘早剥(引起子宫壁损伤和血管破裂、影响凝血功能)、胎膜早破(改变羊膜腔内压力、增加感染机会)、子宫收缩过强(使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产程过快)是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要严格产检、分娩时积极配合医护,医护人员会加强监护并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产妇孕期还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是指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孕妇。随着年龄的增长,孕妇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子宫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弹性会减弱。在分娩过程中,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使得羊水更容易通过破损的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而且高龄产妇的血管脆性相对增加,血管壁的完整性更容易受到破坏,这也为羊水进入血液提供了条件。
二、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宫腔内压力明显高于单胎妊娠。这种高压力状态会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的贴合度发生改变,容易导致胎膜早破。当胎膜破裂时,羊水流出,在强烈的子宫收缩作用下,羊水可能被挤入破损的子宫血管中。此外,多胎妊娠分娩过程通常更为复杂,产程可能延长,产妇体力消耗大,子宫收缩的调节机制可能出现紊乱,进一步增加了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
三、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这种情况下,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在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胎盘与子宫壁容易发生错位剥离,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此时,羊水可通过破损的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羊水栓塞。而且前置胎盘常伴有产前出血,产妇的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对羊水进入血液后的反应更为敏感,也增加了羊水栓塞的危险性。
四、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胎盘早剥会引起子宫壁的损伤和血管破裂,形成开放性的创面。羊水可顺着这些破裂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诱发羊水栓塞。同时,胎盘早剥会导致严重的内出血,使产妇的凝血功能发生异常,这也为羊水栓塞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五、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指临产前胎膜发生破裂。胎膜早破后,羊水流出,使羊膜腔内压力发生改变。在子宫收缩的作用下,羊水可能沿着胎膜与子宫壁之间的间隙进入破损的血管。此外,胎膜早破可能增加宫腔内感染的机会,炎症会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更有利于羊水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增加羊水栓塞的风险。
六、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收缩过强可分为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无论是哪种类型,过强的子宫收缩都会使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过高的压力会将羊水挤入子宫壁的血管中,尤其是当子宫存在微小的破损时,羊水更容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另外,子宫收缩过强还可能导致产程过快,使胎儿迅速通过产道,这也增加了羊水栓塞的发生可能性。
温馨提示: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期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及时反馈身体的不适症状。医护人员也会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护,做好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准备。同时,产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应对分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