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首选的治疗措施
心室颤动是严重心律失常,首选治疗措施为电除颤,其能使心肌细胞瞬间除极恢复窦性心律。电除颤要把握操作时机,确诊后尽快进行,单相波除颤器首次电击能量一般选360J,双相波选120200J,操作时将电极板置于特定位置并放电。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根据年龄调整能量,老年人除颤后需密切监测,女性要确保电极板与皮肤良好接触,不良生活方式患者除颤后应改善生活,有相关病史患者除颤时要治疗原发病。此外,电除颤还需配合心肺复苏等辅助治疗措施,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心室颤动首选治疗措施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失去有效的泵血功能,首选的治疗措施是电除颤。电除颤是利用除颤器释放高能电流,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中断各种折返通路,从而使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能够重新控制心脏搏动,恢复窦性心律。
二、电除颤相关要点
1.操作时机:一旦确诊心室颤动,应尽快进行电除颤,因为每延迟1分钟除颤,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10%。在医院内,当心电图监测显示心室颤动时,应立即准备除颤器进行除颤;在院外,如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在拿到设备后尽快按照其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2.能量选择:对于单相波除颤器,首次电击能量一般选择360J;对于双相波除颤器,通常选择120200J。但具体能量的选择还需根据除颤器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人员判断。
3.操作步骤:首先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暴露胸部,将除颤器的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糊或使用导电垫,分别置于患者的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心尖部。操作者双手用力按压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同时告知周围人员远离患者,然后按下除颤按钮放电。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儿童发生心室颤动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需要紧急除颤。对于18岁的儿童,应使用儿童型AED或调整除颤能量,初始能量一般为2J/kg。8岁以上儿童可使用成人型除颤器,能量选择与成人相同。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功能较差、血管弹性降低等,在电除颤后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后续的支持治疗。
2.性别因素:性别本身对电除颤的操作和效果没有直接影响,但女性患者可能存在胸部脂肪组织较多的情况,在放置电极板时应注意确保电极板与皮肤良好接触,以保证除颤效果。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在电除颤治疗后,应积极劝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再次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
4.病史因素:有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中毒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机制可能较为复杂。在电除颤的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例如,对于因低钾血症导致心室颤动的患者,在除颤后应及时补充钾离子。
四、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电除颤虽然是心室颤动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还需要配合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如心肺复苏(CPR)。在等待除颤器或除颤后心律未恢复时,应持续进行高质量的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此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以稳定心律。但药物治疗一般不作为首选,通常在电除颤和CPR的基础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