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基础上无腹腔内感染灶和脏器穿孔发生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是常见且严重并发症。其病因包括肠道细菌移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腹水抗菌能力降低;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及腹部压痛等体征;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如腹水白细胞计数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和腹腔穿刺放液;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肠道感染和定期复查。
一、定义和概述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是指在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无腹腔内感染灶和脏器穿孔而发生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一疾病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增加死亡风险。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肠道细菌移位: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细菌可通过肠壁进入腹腔淋巴结及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腹腔感染。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肝硬化时,患者的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补体、纤维连接蛋白等调理素减少,导致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
3.腹水抗菌能力降低:腹水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含量减少,使腹水的抗菌能力减弱,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患者有发热、腹痛,腹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隐痛或剧痛。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少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能恶化或肝性脑病。
2.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大量腹水时,这些体征可能不典型。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有肝硬化腹水基础上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结合腹部体征。
2.实验室检查:腹水检查是诊断的关键。腹水白细胞计数大于0.5×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0.5,腹水培养可发现病原菌。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可升高。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自发性腹膜炎,应立即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之后根据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2.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生成,增强机体抵抗力。
3.腹腔穿刺放液:对于大量腹水且伴有严重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进行腹腔穿刺放液,但每次放液量不宜过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感染的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治疗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用药剂量要根据儿童体重精确计算,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抚。
3.孕妇:孕妇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抗生素,加强胎儿监测,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4.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会影响感染的控制。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补充白蛋白和液体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七、预防
1.加强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等。
2.预防肠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有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3.定期复查:肝硬化患者要定期复查腹水情况,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