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引起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因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因素,不同特殊人群也有其特点。生理性因素有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吸烟、大量饮酒、常喝浓茶咖啡等)和情绪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突发情绪激动);病理性因素涵盖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和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电解质紊乱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心脏功能衰退及合并基础病易发病,需保持规律作息并治疗基础病;儿童因心脏发育未成熟、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炎等易发病,家长要注意护理并及时就医;孕妇因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情绪波动等增加发病风险,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态并定期产检。
一、生理性因素
1.生活方式: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使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风险。过度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大量饮酒会使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同时也会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引发心律失常。经常喝浓茶、咖啡,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使心率加快,容易诱发该病。
2.情绪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作用于心脏,导致心跳加速,破坏心脏电生理的稳定性,从而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发的情绪激动,如愤怒、大喜大悲等,也可能短时间内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跳突然加快,诱发该病。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异常的电传导,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肌的电传导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导致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会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脏负担加重,心房和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塑,影响心脏电活动的正常传导,增加该病的发生几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结构异常,会导致心脏电传导通路出现异常,从而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容易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都会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高钙血症也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人群特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脏传导系统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出现异常,更容易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且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建议老年人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儿童:儿童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心脏电生理系统不够稳定。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是导致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可能引发心肌炎,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和电传导,也会诱发该病。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避免孩子感染,若发现孩子有心跳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孕期的情绪波动也较大,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如果出现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