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这是一份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指南,涵盖急救前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症状,关注不同人群特点)、一般急救措施(调整体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考虑特殊患者情况)、药物治疗(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镇静剂,注意不同人群用药差异)、特殊情况处理(针对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进行急救,考虑特殊患者基础病),并给出温馨提示,强调对高龄、儿童、女性、有慢性病史患者的特殊处理,还提及病情稳定后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的注意事项。
一、急救前评估
1.生命体征监测:立即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有心脏病史、高龄患者,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和危险,需密切关注。年轻患者若因急性心肌炎等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同样不可忽视生命体征监测。
2.症状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乏力等症状。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可能略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更需仔细评估。
二、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对于肥胖患者或行动不便的高龄患者,调整体位时需注意避免患者受伤。
2.吸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为68L/min,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若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不升,可考虑无创正压通气。儿童患者吸氧流量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避免高流量吸氧对其造成损伤。
3.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对于有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如长期慢性病患者、肥胖患者等,可考虑请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三、药物治疗
1.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快速减轻肺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使用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电解质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2.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儿童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需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
3.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适用于低血压和心输出量降低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避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镇静剂:如吗啡,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呼吸困难。但对于有呼吸抑制、休克等情况的患者禁用,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
四、特殊情况处理
1.心律失常:若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需立即进行电除颤等急救处理。对于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心源性休克:若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需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必要时可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儿童患者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
五、温馨提示
1.高龄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急救过程中,药物剂量需谨慎调整,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病情加重。
2.儿童患者: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急救时需更加谨慎。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计算,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同时,要安抚患儿的情绪,避免因哭闹导致病情恶化。
3.女性患者:部分女性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仔细。同时,对于孕期女性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4.有慢性病史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需兼顾原发病的治疗。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肾功能,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5.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要低盐、低脂、易消化,戒烟限酒。不同年龄段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