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分娩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栓塞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综合征,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进入母体循环机制包括胎膜破裂、母体血管开放、羊膜腔内压力过高;诱发因素有年龄与分娩次数(高龄产妇、经产妇风险高)、特殊病理状态(前置胎盘等)及其他因素(羊膜腔穿刺等)。特殊人群需注意,高龄产妇要加强产检、做好分娩方式评估等,经产妇应告知既往分娩史、配合医生评估,有高危因素的产妇要提前住院、制定个性化方案,分娩中一旦出现羊水栓塞早期表现需立即抢救。
一、羊水栓塞的定义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综合征,是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二、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机制
1.胎膜破裂:分娩过程中胎膜破裂是羊水进入母体的重要前提。正常情况下,胎膜起到隔离羊水和母体组织的作用,当胎膜破裂后,羊水才有机会与母体开放的血管接触。例如,在自然分娩的第一产程末、第二产程中,胎膜多会自然破裂;剖宫产手术中,切开子宫时也会直接破坏胎膜的完整性。
2.母体血管开放:子宫存在开放的血管是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必要条件。在分娩过程中,如宫颈裂伤、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情况,会使子宫或宫颈的血管破损,为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提供了通道。如胎盘早剥时,胎盘从子宫壁剥离,剥离面的血管破裂出血,羊水可通过这些破裂的血管进入母体。
3.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当羊膜腔内压力过高时,可将羊水挤入破损的血管内。常见于宫缩过强或强直性宫缩,尤其是使用缩宫素不当导致宫缩过频过强时。另外,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等情况,也会使羊膜腔内压力相对较高,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风险。
三、诱发羊水栓塞的危险因素
1.年龄与分娩次数:高龄产妇(年龄≥35岁)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子宫和血管的弹性变差,在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子宫损伤、血管破裂等情况,从而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经产妇(有过分娩史的女性)也是羊水栓塞的高危人群,分娩次数越多,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越大。多次分娩可能导致子宫肌层和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分娩时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可能性。
2.特殊病理状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剖宫产等病理情况,会使子宫血管异常开放,大大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例如,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此处血管丰富且薄,在分娩过程中容易破裂出血,羊水可随之进入母体;剖宫产手术直接切开子宫,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处的血管开放,羊水有可能通过这些切口进入母体循环。
3.其他因素:羊膜腔穿刺、人工破膜、宫缩过强、急产等情况也可能诱发羊水栓塞。羊膜腔穿刺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壁血管,使羊水有机会进入母体;人工破膜时,如果在宫缩较强时进行,可能会导致羊水在高压下进入母体血管;宫缩过强和急产会使羊膜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提前做好分娩方式的评估和选择,必要时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宫缩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经产妇:经产妇应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的分娩史,包括分娩过程中是否有异常情况。在本次分娩前,医生要全面评估子宫和产道的情况。分娩时要加强监护,尤其是宫缩情况和阴道出血情况,警惕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对于存在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提前住院,做好充分的分娩准备。必要时,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和讨论,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以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在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羊水栓塞的早期表现,应立即进行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