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的急救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判断意识和呼吸)、启动急救系统(呼叫急救人员、获取AED)、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使用AED及后续处理(继续CPR、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且不同人群(儿童、老年等)在抢救中有不同特点需注意。具体为:首先要识别心脏骤停,包括判断意识和呼吸;然后启动急救系统,拨打急救电话并获取AED;接着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明确不同年龄按压部位、频率、深度)、开放气道(根据情况选仰头抬颌法或推举下颌法并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且注意不同年龄通气量);之后使用AED,连接电极片、分析心律后电击除颤;最后继续CPR并进行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同时特殊人群抢救有各自需注意的要点。
一、识别心脏骤停
1.判断意识:轻拍并呼叫患者,观察有无反应,若患者无反应则高度怀疑心脏骤停。对于儿童,可通过拍打足底并呼喊来判断意识,若10秒内无反应则考虑心脏骤停。不同年龄儿童的反应可能因发育阶段有所差异,但基本判断原则相同。
2.判断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同时听有无呼吸音,时间不超过10秒。对于婴儿,可观察胸廓起伏及口鼻有无气流。
二、启动急救系统
1.呼叫急救人员: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在我国为120,告知具体地点、患者情况等信息。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患者,需在电话中告知相关病史,以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
2.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过程中,尽快寻找AED并获取。
三、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对于儿童,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婴儿则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一横指处。不同年龄的按压部位有严格区分是为了准确按压心脏区域,保证有效血液循环。
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频率要求相同,均需保持此频率以维持有效的心肺灌注。
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儿童大约5厘米(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厘米(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合适的按压深度能保证心脏有效泵血。
2.开放气道
仰头抬颌法:将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对于怀疑有颈部损伤的患者,应采用改良的推举下颌法,避免加重颈部损伤。不同情况的气道开放方法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判断,如颈部损伤患者若采用仰头抬颌法可能导致脊髓进一步损伤。
清除异物:如果在开放气道过程中发现口腔内有异物,应迅速清除,如用手指勾出异物等。对于有呕吐物等异物堵塞气道的患者,及时清除异物是恢复气道通畅的关键步骤。
3.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口紧贴患者口部,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观察胸廓是否起伏。对于儿童,人工呼吸的通气量应适中,以胸廓微微起伏为宜;婴儿则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通气量更小。不同年龄人工呼吸的通气量控制是为了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保证气体有效交换。
四、使用AED
1.连接AED:将AED电极片按照说明正确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电极片贴在右锁骨下方,另一个贴在左乳头外侧。
2.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应确保周围人员均未接触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进行电击除颤。
五、后续处理
1.继续CPR:电击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CPR,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持续进行几个循环后再次评估患者情况。
2.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人员到达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药物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一步生命支持中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心脏骤停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不同,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按压和通气的力度及比例,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抢救时需格外关注基础疾病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在使用AED等操作时也需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谨慎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