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原因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抑制物增多、血小板异常、维生素K缺乏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措施有一般治疗(改善营养状况、治疗基础疾病)、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制剂)、抗纤溶治疗(使用氨甲环酸等药物)、血小板治疗(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针对儿童、老年、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给出注意事项,如儿童精确计算药量、老年考虑药物对肝肾影响、孕妇谨慎选药并监测胎儿、有基础疾病者兼顾基础病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如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等。急性肝衰竭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2.凝血抑制物增多:肝衰竭时,肝脏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凝血抑制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增加,导致纤溶系统亢进,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破坏已形成的血栓,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肝衰竭患者常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一方面,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另一方面,肝脏合成的血小板生成素减少,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此外,患者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可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4.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所必需的辅酶。急性肝衰竭患者因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原因,可导致维生素K摄入不足,同时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衰竭时,多种因素可诱发DIC,如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释放等。DIC可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可激活纤溶系统,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措施
1.一般治疗
改善营养状况: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可补充维生素K。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导致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如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停用肝毒性药物等,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2.补充凝血因子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可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复合物: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可针对性地补充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制剂:当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时,可补充纤维蛋白原制剂,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促进凝血。
3.抗纤溶治疗
对于纤溶亢进的患者,可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氨基己酸等,抑制纤溶酶的活性,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但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血栓形成。
4.血小板治疗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提高血小板数量,增强止血功能。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急性肝衰竭时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更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儿童对输血和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改善营养状况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较差。在使用凝血因子制剂和抗纤溶药物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肝肾负担。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等问题,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护理,避免碰撞和跌倒。
孕妇患者:孕妇急性肝衰竭时,不仅要关注母体的凝血功能障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因此需谨慎选择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某些治疗措施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病情,如输血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