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脂肪肝是什么
重度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内脂肪含量超肝脏重量25%的严重肝脏疾病,病因包括肥胖、酗酒、糖尿病、药物因素和快速减肥等;症状有肝区不适或疼痛、消化系统症状、乏力、黄疸等;诊断方法有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治疗上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酒)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孕妇患重度脂肪肝病情凶险需及时就医并合理饮食运动,儿童多因肥胖和不良习惯患病,家长要关注饮食和用药,老年人身体机能差,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选择合适运动强度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
重度脂肪肝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状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当肝脏内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25%时,就可诊断为重度脂肪肝。
二、病因
1.肥胖:长期高热量饮食且运动量不足,导致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过多脂肪在肝脏沉积,肥胖人群患重度脂肪肝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脂肪更容易在肝脏等内脏器官沉积。
2.酗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使脂肪酸在肝脏内合成增加、氧化减少,进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
3.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脂肪分解代谢增加,脂肪酸释放增多,容易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重度脂肪肝。
5.快速减肥:过度节食、禁食或进行不恰当的快速减肥,会使身体内的脂肪大量分解,产生的脂肪酸过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在肝脏堆积。
三、症状
1.肝区不适或疼痛:患者可能感到右上腹或肝区有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程度不一,有时可持续存在,有时则为间歇性发作。
2.消化系统症状: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3.乏力: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这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能量供应不足有关。
4.黄疸:少数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四、诊断
1.血液检查: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这些指标可能会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同时,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常用方法,重度脂肪肝在超声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细密,肝内血管纹理不清。CT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和范围。
3.肝穿刺活检:这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需要评估肝脏病变严重程度时才采用。
五、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戒酒:对于因酗酒导致的重度脂肪肝,戒酒是关键的治疗措施。
2.药物治疗:如果肝功能异常,可使用保肝降酶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宾等。对于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使用相应的药物控制血脂和血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出现重度脂肪肝病情较为凶险,可能危及母婴生命。孕妇一旦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补,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
2.儿童:儿童患重度脂肪肝多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均衡,控制孩子对高热量零食和饮料的摄入,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避免给儿童使用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修复能力较弱。在治疗重度脂肪肝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积极治疗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