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一般人群迅速出现,儿童及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略有差异)、呼吸异常或停止(一般人群先喘息样呼吸后停止,儿童呼吸停止更早,老年患者受基础疾病影响)、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人群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儿童可摸股动脉,肥胖或有血管疾病者判断需注意)。诊断要点主要依据为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呼吸骤停或喘息样呼吸,辅助诊断方法有心电监护(可观察到特定心电图表现)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辅助判断氧合状态)。概括:心脏骤停有特定临床表现,包括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情况,诊断主要依据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呼吸异常等,可通过心电监护、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辅助诊断。
一、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1.意识丧失:
一般人群:心脏骤停发生后,患者会迅速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无法对周围刺激做出有效反应,这是因为心脏停搏导致脑供血急剧中断,大脑失去血液供应后很快出现功能障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若突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会即刻倒地,呼之不应。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同样会在心脏骤停时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但一旦心脏骤停,脑供血中断的后果也会很快显现,表现为对呼唤、拍打等刺激毫无反应。而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其意识丧失的表现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由于脑供血中断导致的功能障碍,只是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的影响下,意识改变的起始时间或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2.呼吸异常或停止:
一般人群:心脏骤停后,患者的呼吸会出现异常,可表现为喘息样呼吸,即呼吸浅快、不规律,随后很快呼吸停止。这是因为心脏停搏后,机体缺氧逐渐加重,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呼吸模式发生改变。比如,在心脏骤停发生时,患者可能先是出现几次不规则的喘气,然后呼吸完全停止。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在心脏骤停时,呼吸异常的表现可能更为迅速,由于儿童的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心脏骤停后呼吸停止的时间可能比成人更早出现。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呼吸系统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脏骤停时呼吸异常的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喘息样呼吸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很快就会出现呼吸停止。
3.大动脉搏动消失:
一般人群: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等大动脉,可发现搏动消失。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是比较容易触摸的大动脉,正常情况下可感受到有规律的搏动,而心脏骤停时,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颈动脉搏动消失。例如,专业医护人员在判断心脏骤停时,会首先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来初步评估。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触摸颈动脉可能相对困难,此时可触摸股动脉搏动,若股动脉搏动消失,也提示心脏骤停。对于体型较肥胖的人群,触摸大动脉搏动可能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更用力或更换触摸部位来准确判断,但本质上都是因为心脏停搏导致大动脉无有效搏动。而对于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颈动脉狭窄等,本身颈动脉搏动可能就较弱,此时判断心脏骤停时大动脉搏动消失需要更加谨慎,要与患者平时的基础状态相比较。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
1.主要诊断依据
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这是临床诊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只要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同时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等大动脉无搏动,即可初步判断为心脏骤停。例如,在急救现场,发现患者倒地,呼之不应,触摸颈动脉无搏动,就可以高度怀疑心脏骤停。
呼吸骤停或喘息样呼吸:结合呼吸异常或停止的表现,进一步支持心脏骤停的诊断。虽然呼吸异常或停止不是绝对特异的指标,但与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相结合,能更准确地诊断心脏骤停。比如,患者意识丧失且呼吸停止,同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基本可以确诊心脏骤停。
2.辅助诊断方法(可快速使用的手段)
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仪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心脏骤停时通常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等。例如,在心电监护下发现患者呈现心室颤动的波形,就可以明确诊断为心脏骤停的一种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电除颤等。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虽然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不能直接确诊心脏骤停,但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氧合状态。心脏骤停时,脉搏血氧饱和度会迅速下降,通过监测该指标的变化,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快地做出初步判断。比如,脉搏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至很低水平,同时伴有意识丧失等表现,提示可能发生了心脏骤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