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贫血
判断自己是否贫血可从五方面着手:一是了解贫血定义和标准,以血红蛋白浓度判断,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非妊娠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诊断;二是观察症状表现,涵盖一般表现、皮肤黏膜、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症状;三是结合个人病史和生活方式,考虑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家族史及长期素食、过度饮酒、慢性失血等因素;四是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铁代谢、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必要时做骨髓穿刺;五是关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了解贫血的定义和标准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
二、观察症状表现
1.一般表现: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休息后缓解。对于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症状可能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
2.皮肤和黏膜:观察皮肤是否苍白,尤其是面色、睑结膜、甲床、口唇等部位。长期贫血者皮肤可能变得粗糙、皲裂等。小儿贫血时皮肤可能显得不够红润,头发枯黄。
3.呼吸系统: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加深。严重贫血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人或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4.心血管系统:心悸、心率加快是常见症状。长期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贫血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5.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小儿贫血时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纸张等。
6.泌尿生殖系统:重度失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等情况。
三、结合个人病史和生活方式
1.病史:了解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慢性病性贫血。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等,可能影响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此外,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某些遗传性贫血的风险可能增加。
2.生活方式:长期素食者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因为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和维生素B12含量相对较低且不易吸收。过度饮酒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有月经过多、鼻出血、痔疮出血等慢性失血情况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四、进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的检查项目。除了血红蛋白浓度外,还需关注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如MCV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MCV升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2.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血清铁蛋白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3.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有助于诊断巨幼细胞贫血。
4.骨髓穿刺检查:当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贫血原因时,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了解骨髓造血情况,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需求较高。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增长是否正常,有无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表现。儿童贫血可能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2.孕妇:孕期由于血容量增加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果贫血严重,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贫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家人要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老年人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容易出现肾性贫血。这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贫血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