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多种临床表现及不同特殊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包括出血表现(皮肤黏膜出血、穿刺部位或伤口渗血、内脏出血)、休克或微循环障碍表现(低血压、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微血管栓塞表现(皮肤栓塞、器官栓塞)、溶血表现(贫血症状、黄疸、血红蛋白尿);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耐受性差、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治疗需密切观察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儿童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不良影响药物;孕妇发病会危及自身及胎儿,需多学科协作治疗;有基础疾病患者病情复杂,治疗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并调整方案。
一、出血表现
1.皮肤黏膜出血: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瘀点、瘀斑,严重时可出现大片的皮下血肿。皮肤瘀点通常为针尖至粟粒大小,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瘀斑则面积较大,可呈紫红色或紫黑色。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出血表现可能更为明显。而患有血小板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会更高且程度可能更重。
2.穿刺部位或伤口渗血:在进行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操作后,穿刺部位可出现持续渗血,不易止血。手术伤口也可能出现渗血不止的情况,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感染的几率。对于近期接受过手术或有创伤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穿刺部位和伤口的出血情况。
3.内脏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呼吸道出血等。胃肠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泌尿道出血可出现血尿;呼吸道出血则表现为咯血。内脏出血往往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颅内出血,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对内脏出血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发生内脏出血,预后可能更差。
二、休克或微循环障碍表现
1.低血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平均动脉压较基础值下降30mmHg以上。由于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休克早期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症状。
2.少尿或无尿:肾脏是对缺血较为敏感的器官,休克时肾脏灌注不足,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长期少尿或无尿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加重病情。对于本身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尿量变化。
3.意识障碍:脑部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部缺血缺氧的程度有关,严重的意识障碍提示病情危重。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弹性减退,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
三、微血管栓塞表现
1.皮肤栓塞:表现为皮肤发绀、坏死,可出现干性坏疽。皮肤栓塞部位多见于指(趾)端、鼻尖、耳垂等末梢部位,患者可感到局部疼痛、麻木。对于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不便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变化,及时发现皮肤栓塞的迹象。
2.器官栓塞:可累及多个器官,如肾脏、肺、肝脏、胃肠道等。肾脏栓塞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出现少尿、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症状;肺栓塞可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肝脏栓塞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胃肠道栓塞可引起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有慢性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器官栓塞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四、溶血表现
1.贫血症状: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患者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慌等。贫血的程度与溶血的程度有关,严重的溶血可导致重度贫血。对于本身有贫血病史的患者,溶血可使贫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2.黄疸: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可分解为胆红素,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黄疸可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一般先出现于巩膜,然后逐渐蔓延至皮肤。
3.血红蛋白尿: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时,血红蛋白可通过肾脏滤过进入尿液,使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称为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管堵塞,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耐受性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变化,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危及胎儿的安全,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进行治疗。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的患者,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