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与酒精肝区别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病因有代谢相关及非代谢相关因素,病理表现为肝脏肿大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血清学等检查,治疗针对病因,预防靠健康生活方式等;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疾病,病因主要是长期过量饮酒,病理早期为酒精性脂肪肝,后可发展为肝炎、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轻微,诊断有饮酒史等线索,治疗关键是戒酒等,预防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简言之,脂肪肝与酒精肝在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各有特点,前者病因多样,后者因长期大量饮酒起病,均需综合相关检查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一、定义与病因
1.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多样,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糖尿病、营养不良等代谢相关因素,以及长期大量饮酒、某些药物、妊娠急性脂肪肝等非代谢相关因素。肥胖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内脏性肥胖者,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
2.酒精肝:全称为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主要病因就是长期过量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等,进而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二、病理表现
1.脂肪肝:肝脏大体病理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较软,颜色可为淡黄色或深黄色。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形成,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约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中度为1/32/3,重度则是2/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
2.酒精肝:早期多为酒精性脂肪肝,肝脏大体表现与脂肪肝相似,也可肿大、颜色变黄。随着病情进展,发展为酒精性肝炎时,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典型肝硬化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脂肪肝: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脂肪肝患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来说,肥胖相关性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肥胖相关表现,如体重超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肝患者可能同时有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异常表现。
2.酒精肝:早期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酒精性肝炎患者症状相对明显,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肝脏肿大并有压痛等。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除了有肝硬化的一般表现,如腹水、门脉高压、消瘦、贫血等,还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相关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脂肪肝:
影像学检查是重要手段,腹部B超检查是常用筛查方法,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等。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肝/脾密度比<1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的参考标准。
血清学检查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可轻度升高,血脂检查可能有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等表现。
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
2.酒精肝: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是重要线索。实验室检查可见AST升高比ALT更明显,AST/ALT比值>2,GGT升高较明显,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影像学检查与脂肪肝类似,B超、CT等可发现肝脏改变。
肝活检可见肝细胞内酒精性透明小体等特征性病理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脂肪肝: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肥胖相关性脂肪肝需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下降5%10%可使脂肪肝有所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脂肪肝需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则需补充营养。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调节血脂等的药物,但非主要治疗手段。
预防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等。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脂肪肝。
2.酒精肝:
治疗首先是戒酒,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戒酒可使酒精性肝病的病情有所逆转。同时给予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等,对于酒精性肝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预防主要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周饮酒量不超过14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70克酒精,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白酒或240毫升啤酒或30毫升葡萄酒),避免酗酒。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