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病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起病急、进展快的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因化学、物理、生物及遗传等因素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等检查诊断。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该病病情凶险,不及时治疗预后差,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一、定义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血液系统疾病,属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严重类型。它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降低。
二、病因
1.化学因素: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化疗药物等化学物质,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引发该病。例如,从事橡胶、油漆等行业的人群,因工作环境中苯含量较高,患病风险相对增加。
2.物理因素:长期或大剂量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可直接损害骨髓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如放射科医生、核电站工作人员等,如果防护不当,有患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潜在风险。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导致发病。例如,患过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在肝炎治愈后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可能使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对某些致病因素更为敏感,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贫血: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出现上述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贫血症状会逐渐加重。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血尿)、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是出血的主要原因。
3.感染: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感染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四、诊断
1.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其中,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2.骨髓穿刺及活检:骨髓穿刺涂片显示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骨髓活检可更直观地观察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和细胞成分,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其他检查:如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免疫表型、染色体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明确诊断。
五、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环孢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系统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攻击,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2.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龄较轻、有合适供者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
3.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治疗,以纠正贫血;输注血小板,预防和治疗出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密切监测。此外,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要严格评估供者与患儿的配型情况,确保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治疗风险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预防跌倒、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疗方面,需要妇产科医生和血液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要谨慎选择。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
七、预后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凶险,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缓解,造血功能逐渐恢复。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合适的供者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