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Ⅰ)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的血液系统疾病,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有严重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病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和遗传因素。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易感染及出血。诊断依靠血常规、骨髓穿刺和活检等检查。治疗有支持治疗(输血、抗感染)、免疫抑制治疗(ATG/ALG、环孢素)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需特殊关注。其预后较差但有所改善,康复期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定期复查。
一、定义与概述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Ⅰ)是一种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二、病因
1.化学因素: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引发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物理因素:大剂量或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可破坏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干细胞,导致发病。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可能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骨髓造血细胞,进而引发本病。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患者对致病因素更为敏感,增加患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贫血:患者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无法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导致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出现上述表现。
2.感染:因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感染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3.出血:血小板减少使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为常见,表现为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颅内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诊断
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来说,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L,血小板常低于20×10?/L。
2.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骨髓活检能更准确地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其他检查:还可进行造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并明确病因。
五、治疗
1.支持治疗
输血治疗:根据患者贫血、出血的情况,适当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以改善症状,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抗感染治疗:对于有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病房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2.免疫抑制治疗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减少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攻击,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环孢素: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调节免疫功能,常用于联合治疗。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龄小于40岁、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应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同时,儿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治疗的利弊。输血治疗时要注意控制输血量和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孕妇:孕妇患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危害,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七、预后与康复
1.预后: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凶险,预后较差。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年龄较小、病情较轻、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2.康复:患者在病情缓解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