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分娩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综合征,危害极大。羊水进入母体循环需胎膜破裂、母体血管开放和宫腔内压力过高三个条件,高龄产妇、多产、急产、剖宫产等是诱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多产女性等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羊水栓塞可通过加强产检、合理选分娩方式、规范操作和密切观察产妇情况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一、羊水栓塞的定义及危害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综合征,是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难以预测,可导致母儿残疾甚至死亡等严重的不良结局。
二、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机制
羊水要进入母体循环,需要具备羊水进入的途径以及能够使羊水进入的条件。
1.胎膜破裂:胎膜破裂是羊水进入母体的重要途径。正常情况下,胎膜完整时羊水无法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当胎膜破裂后,尤其是在宫缩较强时,羊水可以通过破损的胎膜进入开放的血管。
2.母体血管开放:在分娩过程中,子宫颈或子宫体的血管可能因损伤而开放。例如,宫颈裂伤、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情况,会使子宫壁或胎盘附着处的血管破裂,为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提供了通道。
3.宫腔内压力过高:强烈的宫缩可使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尤其是在第二产程,胎儿通过产道时,宫缩力量较大,可能会将羊水挤入开放的血管中。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等情况,也会使宫腔内压力相对较高,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风险。
三、诱发羊水栓塞的危险因素
1.高龄产妇:年龄超过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弹性可能不如年轻产妇,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子宫损伤等情况,从而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
2.多产:有多次分娩史的女性,子宫壁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瘢痕,血管的完整性和弹性也可能受到影响。在分娩时,这些受损的血管更容易开放,为羊水进入母体提供了条件。
3.急产:分娩过程过快,产程短于3小时的急产,宫缩往往比较强烈,宫腔内压力迅速升高,羊水更容易被挤入母体血管。同时,急产时胎儿通过产道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软产道撕裂,增加血管开放的机会。
4.剖宫产:剖宫产手术需要切开子宫,在切开子宫的过程中会损伤子宫血管,羊水有可能通过这些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而且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产妇处于麻醉状态,机体的应激反应和自我保护机制可能受到一定抑制,一旦发生羊水栓塞,病情可能更为凶险。
5.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此处血管丰富且容易破裂。胎盘早剥会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引起出血和子宫壁血管开放。这两种情况都使羊水更容易通过破损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
6.子宫破裂: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会造成子宫壁的完整性破坏,大量的羊水和胎儿成分可直接进入腹腔和母体血液循环,引发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常见于有剖宫产史、子宫手术史、子宫发育异常等情况的产妇。
7.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宫腔内感染,使胎膜和子宫壁的粘连程度降低,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管的可能性。同时,感染还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进一步促进羊水栓塞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在备孕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怀孕。孕期要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分娩时,应选择医疗条件较好、有经验的医院,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处理。
2.多产女性:再次怀孕前,建议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了解子宫的情况。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子宫损伤的风险。分娩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剖宫产产妇: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病史的产妇:在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胎盘和胎儿的情况。分娩时,要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羊水栓塞等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1.加强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了解胎盘、羊水等情况,对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异常情况能够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医生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胎儿大小和胎位等,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降低手术相关的羊水栓塞风险。
3.规范操作: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粗暴的操作导致软产道损伤。人工破膜时,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以减少羊水进入母体血管的机会。
4.密切观察: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产程进展等。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寒战、咳嗽、烦躁不安等异常症状,应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可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