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是怎样的

来源:民福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差异大,死亡率在30%80%,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方法、患者自身状况等都会左右预后,如感染引发的DIC若早控感染预后相对好,急性DIC预后较差,早诊早治及恰当治疗能改善预后,老年人、有基础病及不良生活方式者预后不佳。不同年龄段患者预后各有特点,儿童DIC多与感染有关,治疗要注意药物选择等;成年人病因复杂,有基础病会影响预后,需个体化治疗;老年人预后差,要密切监测。特殊人群中,孕妇DIC危及母婴安全,治疗要兼顾二者;慢性病患者预后差,要控制基础病。改善预后建议积极治疗基础病、早诊早治、密切监测病情、加强支持治疗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总体情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康复,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据相关研究,DIC患者的死亡率在30%80%之间。

二、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的因素

1.基础疾病:不同基础疾病导致的DIC预后不同。例如,由感染性疾病引发的DIC,如果能早期识别并有效控制感染源,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而恶性肿瘤导致的DIC,由于肿瘤细胞持续产生促凝物质,病情往往较为复杂,预后较差。此外,产科因素引起的DIC,若能及时处理产科问题,终止妊娠等,多数患者可较快恢复;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等情况,预后则不容乐观。

2.病情严重程度:DIC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DIC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预后较差。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的急性DIC,患者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慢性DIC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较长,对机体的损害相对较缓,如果能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

3.治疗时机和方法: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是改善DIC预后的关键。一旦确诊DIC,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等药物,抑制凝血过程,防止微血栓形成。此外,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不佳。

4.患者自身状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DIC的预后。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发生DIC后预后相对较差。有慢性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在发生DIC时,更容易出现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重DIC病情,影响预后。

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预后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DIC多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因素有关。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DIC的耐受性较差。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部分患儿可恢复良好。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儿康复。

2.成年人:成年人发生DIC的原因较为复杂,除感染、恶性肿瘤外,创伤、手术等也可能诱发。成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但如果存在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预后可能受到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DIC后预后较差,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此外,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发生DIC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常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情况。孕妇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发生DIC后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安全,还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及时终止妊娠,同时进行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出血情况,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

2.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DIC后预后较差。这些患者的器官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DIC的打击下,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器官功能的稳定。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五、改善预后的建议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针对不同的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控制感染、治疗恶性肿瘤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DIC的病因。

2.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对DIC的认识,早期发现并诊断DIC,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3.密切监测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器官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加强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促进患者康复。

5.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预后。

了解疾病
阴道出血
阴道出血主要是指来自患者生殖系统任何部位的出血,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胎盘早剥、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肌瘤、宫颈癌等原因引起的。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舌淋巴管瘤是癌症吗
赵鹏程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舌淋巴管瘤不是癌症。 癌症泛指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癌、癌肉瘤、肉瘤三类,由细胞恶性增生引起。而舌淋巴管瘤是指发生于舌部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属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形成的良性肿瘤,所以舌淋巴管瘤不是癌症。但是如果患者出现急症且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引起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同样会危及
溶血性贫血该如何预防
王洪志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预防溶血性贫血的方法有避免食用蚕豆、遵医嘱用药、积极治疗疾病等。 1.避免食用蚕豆 人体存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情况时,平时应该避免食用蚕豆,有利于预防溶血性贫血情况的发生。 2.遵医嘱用药 人体平常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使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防止其出现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刘风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常见的原因包括: 1.血小板生成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疾病。 2.血小板破坏过多 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等疾病。 3.血小板消耗过度 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李保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合理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王红娟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当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胃间
拉肚子拉出血是什么问题,严重吗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拉肚子拉出血考虑是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癌等原因引起的,是否严重应结合疾病类型、出血量等因素来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1、急性胃肠炎 发生急性胃肠炎时,患者胃肠道内菌群紊乱,炎症因子、致病菌等物质可以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或损伤,使其出现拉肚子拉出血的症状。 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在出血量较少的情
哪些冠心病属于难于治疗但又必须尽快治疗
孙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甲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难于治疗但必须需要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具体分析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而心肌细胞坏死属于不可逆疾病,所以比较难治,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所以
急性胰腺炎产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李保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急性胰腺炎产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体液渗出、炎症介质的释放、凝血功能异常等。 1.大量体液渗出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炎症可使胰腺组织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大量富含蛋白质和炎性细胞的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胰腺周围组织以及腹腔等部位,从而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这是引发休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2.炎症介质的释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董华丽 主任医师
郑州市中医院 三甲
颅内出血即脑出血,新生儿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宫内感染、产伤、凝血功能异常等。 1、宫内感染 若新生儿在子宫内遭受到炎症感染,可影响大脑的发育,引起局部损伤,从而出现脑出血的情况。 2、产伤 产伤是新生儿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胎位异常、胎儿过大或急产等都可能损伤产道,导致新生儿头部受到创伤,从而引发脑
出现胃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疾病等。 1.饮食不当 患者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酗酒或在患胃病时食用粗糙的硬质食物,均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2.药物刺激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出血。 3.疾病 患者患胃溃疡、胃炎、胃癌、胃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陈添华 副主任医师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之上,由于这些疾病导致微血管体系受到损伤,因此使凝血功能活化,形成全身的微血管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并且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导致以出血和微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