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其他病原体感染)、恶性肿瘤(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病理产科(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前置胎盘)、手术及创伤(大手术和严重创伤)以及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影响)。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DIC,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相应的温馨提示,如儿童家长密切关注病情、孕妇定期产检、老年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治疗基础疾病、患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常见原因,如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这些细菌的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还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加速凝血过程。此外,细菌感染还可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能引起DIC,其机制可能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关。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肝炎病毒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凝血系统激活。病毒还可诱导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间接促进凝血过程。此外,病毒感染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增加DIC的发生风险。
3.其他病原体感染: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等感染也可能引发DIC。例如,疟原虫感染时,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可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碎片等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
二、恶性肿瘤
1.实体瘤:常见于肺癌、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样物质,直接激活凝血系统。此外,肿瘤细胞还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凝血因子暴露,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肿瘤组织的生长和代谢可导致局部缺氧、酸中毒等微环境改变,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
2.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DIC的风险较高。白血病细胞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导致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此外,化疗等治疗手段也可能损伤正常组织细胞,进一步诱发DIC。
三、病理产科
1.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时,胎盘与子宫壁分离,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此外,胎盘早剥还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2.羊水栓塞:羊水栓塞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其中的有形成分如胎儿毳毛、胎脂、胎粪等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DIC。同时,羊水还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休克等严重后果,进一步加重病情。
3.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患者在分娩过程中,胎盘剥离面可出现大量出血,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诱发DIC。此外,前置胎盘还可合并感染,增加DIC的发生风险。
四、手术及创伤
1.大手术:某些大手术,如心脏手术、肝脏手术、颅脑手术等,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可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此外,手术过程中的输血、补液等操作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DIC的发生风险。
2.严重创伤:严重的创伤,如挤压伤、烧伤、骨折等,可导致大量组织细胞破坏,释放出组织因子和其他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同时,创伤还可引起休克、缺氧等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
五、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DIC的发生风险。
2.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可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和酸中毒等病理生理改变,激活凝血系统。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异常,进一步增加DIC的发生风险。
3.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诱发DIC。例如,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维生素K合成减少,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抗肿瘤药物可损伤正常组织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凝血因子过度消耗,引发DIC。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等因素更容易诱发DIC。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2.孕妇: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病理产科情况,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在分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增加DIC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应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感染、创伤等诱发因素,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