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跟酒精肝有什么区别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致病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等,病理表现有肝脏肿大等,诊断可通过影像学等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致病主要是长期大量饮酒,病理有脂肪变性等,诊断靠饮酒史等,治疗首要戒酒,预防要控制饮酒量等,二者在定义、致病原因、病理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预防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定义与致病原因
1.脂肪肝:
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致病原因:多种因素可导致脂肪肝,比如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过多的脂肪酸会运输到肝脏并沉积,易引发脂肪肝;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脂肪代谢,促使脂肪在肝脏堆积;长期大量摄入高脂、高糖食物,使肝脏合成脂肪增加;还有部分人群因缺乏运动,导致脂肪消耗减少,脂肪在肝脏蓄积等。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脂肪肝,可能与代谢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有关;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特殊时期代谢改变可能影响脂肪肝发生;有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也是脂肪肝的高危人群。
2.酒精肝:
定义:全称为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致病原因:主要就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酒精肝。年龄上,长期大量饮酒的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但一般成年男性由于饮酒概率相对较高,患病风险相对更高一些;有长期饮酒病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性别方面,虽然男性患病相对多见,但女性对酒精相关肝损伤更敏感,相同饮酒量下女性患酒精肝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二、病理表现
1.脂肪肝:
大体病理上,肝脏可呈弥漫性肿大,颜色稍黄或正常。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空泡,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约有5%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中度为5%30%,重度则超过30%。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轻度时肝脏功能可能无明显异常,中重度时会逐渐出现肝细胞炎症、坏死等改变。
2.酒精肝:
病理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酒精性肝炎,此时可见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气球样变等;病情持续进展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等。
三、诊断方法
1.脂肪肝:
影像学检查是重要手段,腹部B超是常用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肝的典型超声表现,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初步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可见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可作为判断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指标。此外,肝脏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学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能轻度升高,不过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酒精肝:
有明确的长期大量饮酒史是重要线索。实验室检查中,血清学指标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升高、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戒酒后GGT活性明显下降等对诊断有提示意义。影像学检查同样可采用B超、CT等,B超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CT可见肝脏密度降低等。肝脏活检对于酒精肝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明确是否存在酒精性肝病的病理改变,如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纤维化等情况。
四、治疗与预防原则
1.脂肪肝: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如肥胖性脂肪肝患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下降5%10%时,肝内脂肪沉积会明显减少;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对于因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脂肪肝,需要停用相关药物等。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坚持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脂肪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因为涉及胎儿健康,要避免盲目节食等影响胎儿营养供应的行为;老年人患脂肪肝时,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运动方式可选择较为柔和的散步等;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等因素相关,需要在家长监督下合理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同时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减少sedentarybehavior(久坐行为)。
2.酒精肝:
首要的是严格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肝的关键措施,多数轻中度酒精性肝病患者在戒酒数周或数月后临床和病理表现可明显改善。对于有酒精性肝炎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主要是针对对症支持等。在预防方面,有长期饮酒风险的人群应注意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40克(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280毫升),女性不超过70克(相当于50度白酒不超过140毫升);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酒。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对酒精更敏感,应严格控制饮酒;孕妇绝对不能饮酒,因为酒精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应严禁饮酒,避免对肝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