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主,包括多种演变情况。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在肥胖、2型糖尿病等人群常见,不同性别、年龄及有代谢性疾病病史者发病风险有差异)和遗传因素(具遗传易感性,不同种族可能有差异)。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乏力、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可通过腹部超声、CT、MRI及MRS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肝功能、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辅以针对代谢异常的药物治疗。预防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儿童时期开始重视,成年人控制体重、定期检查,不同性别及有家族遗传易感性者有不同预防要点。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病理改变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主要特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胰岛素抵抗
在肥胖、2型糖尿病等人群中较为常见,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同时肝脏内脂肪酸氧化减少,使得脂肪酸在肝脏内蓄积。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由于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影响肝脏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对于不同性别而言,虽然总体机制类似,但在雌激素等激素影响下,女性在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可能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不过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胰岛素抵抗是贯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重要环节。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中随着肥胖率的上升,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增多趋势,儿童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肝脏脂质代谢平衡,使得肝脏内脂肪过度沉积。
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见于女性)、高血压等,其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更高,因为这些疾病往往与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2.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脂肪酸代谢、脂质转运等相关通路有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更容易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作用下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种族之间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的差异,比如某些亚洲人群可能由于特定基因背景,在相对较低的体重指数下就更容易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代谢异常。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1.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很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早期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发现肝脏脂肪变。对于不同性别,在无症状阶段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如果同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会伴有月经紊乱等其他表现,但这并非非酒精性脂肪肝本身的特异性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无症状阶段可能也无明显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肥胖等因素被发现肝脏脂肪变,但自身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主诉。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表现之前,已经有原发病的一些表现,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血糖异常相关表现等,但这些并非直接由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
2.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肝区不适等症状。乏力可能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能量利用障碍等原因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肝区不适是因为肝脏脂肪沉积导致肝脏体积增大,包膜受牵拉等原因。对于女性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妇科疾病等相鉴别;儿童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需要重视,及时带孩子进行检查;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要考虑是否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变化或者原发病加重等情况。
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常用的筛查方法。超声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对于不同性别,超声表现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儿童肝脏的生理特点,超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时需要注意与正常儿童肝脏声像图相鉴别;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要结合原发病情况综合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
CT检查:CT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比值小于1。CT对于肝脏脂肪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相对于超声,其有一定辐射性,一般不作为首选筛查方法,但在超声诊断不明确时可考虑。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CT检查时,其肝脏密度等表现需要结合整体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MRS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最敏感、最特异的无创性方法,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它对于不同人群的诊断价值相似,但在儿童、特殊病史等人群中,其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因为儿童的肝脏代谢等情况与成人有差异,特殊病史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影响MRS结果判断的因素。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等。但需要注意,肝功能异常并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的金标准,因为其他肝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影响肝功能指标,儿童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可能与原发病对肝脏的影响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综合作用有关。
血脂、血糖检查: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等)、血糖异常(如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等),这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不同性别中,血脂、血糖的异常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本身就可能存在血脂、血糖异常,这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难度;儿童患者出现血脂、血糖异常时,需要警惕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血脂、血糖检查结果对于判断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原发病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四、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为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建议采用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需要在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其身体正常发育并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女性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对月经等的影响,可选择适合女性的运动项目;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与原发病的治疗相结合,避免相互影响。
针对代谢异常的药物治疗: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患者存在相关代谢性疾病需要药物辅助治疗时,可考虑使用药物。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比如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判断,且要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摄入,适当运动等。对于成年人,要保持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不动,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早期发现代谢异常等情况并及时干预。不同性别在预防时需要注意自身特点,比如女性要注意月经周期等对体重和代谢的影响,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肝脏超声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