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的贫血疾病。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外来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然而,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的红细胞视为外来抗原,并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会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和溶解,从而引起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常见的引起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包括贫血引起的乏力、疲劳、心悸、气短等,以及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严重的贫血可能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等。如果怀疑有其他潜在的疾病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还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自身抗体谱、影像学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