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心脏骤停最首要的急救措施
胸外心脏骤停发生时需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急救措施。胸外心脏按压要根据患者年龄调整部位、深度和频率,通过胸腔内压力变化建立人工循环;开放气道常用仰头抬颌法等,婴儿、儿童有特殊要求,是人工呼吸前提;人工呼吸成人用口对口,儿童、婴儿有不同方式,要配合胸外按压,不同年龄操作细节因身体结构差异有别,需准确实施以挽救生命。
一、胸外心脏按压
1.操作要点:让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如地板或硬板床。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双手交叠,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年龄方面,对于儿童(1岁青春期前),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5厘米6厘米,频率同样为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婴儿(1岁以下)则用两手指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4厘米,频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不同年龄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身体结构不同,儿童和婴儿的胸廓等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别,所以按压部位和深度需要相应调整以达到有效的心脏按压效果。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等情况,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更要准确规范,因为这类人群心脏储备功能可能较差,更需要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来维持循环。
2.作用机制: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利用按压时产生的胸腔内压力变化推动血液流动,为重要器官尤其是脑和心脏本身提供一定的血液灌注,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
二、开放气道
1.操作方法:常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举下颌,使气道打开。对于有颈部损伤风险的患者,应采用双下颌上提法,避免进一步损伤颈部。年龄上,婴儿开放气道时头部不宜过度后仰,因为婴儿颈部肌肉软弱,过度后仰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加重,一般采用轻度仰头(头后仰10°左右)即可;儿童开放气道时头部后仰程度较成人小,约30°40°,同样是为了避免因颈部结构特点导致气道问题。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颈部外伤史等情况,开放气道时的操作要格外谨慎,遵循双下颌上提法等特殊方法,以防止加重颈部损伤。
2.重要性:开放气道是进行人工呼吸的前提,只有气道通畅,才能保证后续人工呼吸时空气有效进入肺部,进而为身体供氧。
三、人工呼吸
1.操作方式:在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呼吸,对于成人,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深吸一口气后,用口严密包住患者口部,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然后松开鼻子,让患者胸廓自行回缩呼气。对于儿童,吹气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通气;婴儿则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吹气时同时覆盖婴儿的口和鼻,吹气频率与胸外心脏按压相配合,通常是30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年龄不同导致吹气方式和力度不同是因为儿童和婴儿的呼吸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婴儿胸廓较小,肺容量有限,过度吹气可能造成肺泡损伤等问题,儿童也需要相对轻柔的吹气以适应其身体结构。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口腔外伤等情况,可能需要采用口对鼻等其他人工呼吸方式,但要保证气体能有效进入气道。
胸外心脏骤停发生时,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是最首要的急救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在操作细节上有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实施,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