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低钠血症的引发因素包括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细胞外液稀释及其他因素。摄入不足与年龄因素(婴幼儿喂养不当、老年人饮食及疾病限制等)和特殊人群(精神疾病患者进食障碍等)有关;丢失过多分肾性丢失(肾脏疾病、药物如利尿剂)和肾外丢失(胃肠道丢失、皮肤丢失);细胞外液稀释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肝脏疾病(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
一、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奶液调配过淡且未及时补充其他含钠食物,可能导致钠摄入不足。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长期以过稀奶液喂养,易引发低钠血症。
特殊人群:老年人味觉减退,可能食欲不佳,进食量少,且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摄入低盐甚至无盐饮食,同时又因疾病限制水分摄入时,更易出现钠摄入不足情况。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进食障碍,也会导致钠摄入不足引发低钠血症。
二、丢失过多
(一)肾性丢失
疾病因素:一些肾脏疾病会导致钠丢失增多,如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功能,使大量钠从尿液中排出。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会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导致钠排出增加。例如,呋塞米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使钠排出增多,长期使用易引发低钠血症。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更需密切监测血钠水平,因为老年人肾功能相对减退,对利尿剂的反应和代谢不同,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二)肾外丢失
胃肠道丢失: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情况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而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若未及时补充,就会造成钠丢失。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频繁呕吐和腹泻,若未进行合理的补液治疗,很容易出现低钠血症。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且病情变化较快,发生胃肠道丢失导致低钠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及时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时,如高温环境下高强度劳动或运动,汗液中含有钠,若大量出汗后仅补充水分而未补充钠,会导致钠丢失。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屏障受损,大量血浆渗出,其中含有钠,也会造成钠的丢失。老年人皮肤汗腺功能减退,但在高温环境下或进行剧烈运动时仍可能出汗较多,且老年人对体液丢失的耐受能力较差,更应注意补充钠。
三、细胞外液稀释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某些疾病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抗利尿激素过多会导致水重吸收增加,使细胞外液稀释,从而引发低钠血症。例如,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会分泌抗利尿激素样物质,导致SIADH,出现低钠血症。对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警惕SIADH的发生,因为疾病本身或相关治疗药物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调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水排泄减少,进而引起细胞外液稀释性低钠血症。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且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四、其他因素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减少,导致钠重吸收减少,从而引发低钠血症。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其分泌不足会使钠丢失增加。
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时,往往伴有低钠血症。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导致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以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