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和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胃脘部隐隐作痛且喜温喜按、胃脘胀满、大便溏稀或难解但质不硬;全身症状有怕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其中消化系统症状因脾胃功能虚弱致受纳运化能力下降等引发,全身症状因脾胃阳气不足致气血生化不足等导致,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且有不同诱发因素。
一、脾胃虚寒的常见症状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1.食欲减退:脾胃虚寒者常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食量较正常时明显减少。从生理机制来讲,脾胃功能虚弱,受纳和运化水谷的能力下降,导致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所以即便面对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对于长期饮食不规律、喜好寒凉食物的人群更为常见,比如一些年轻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过度节食或常吃冷饮,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食欲减退。
2.胃脘部不适
疼痛:多表现为隐隐作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具有喜温喜按的特点,即用温热的物体热敷胃脘部或者轻轻按压时,疼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寒邪凝滞于胃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温热和按压可以起到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若出现脾胃虚寒胃脘痛,往往与平时饮食不节,如过多食用生冷瓜果等有关;老年人则可能因年事已高,脾胃功能本身虚弱,再加上外感寒邪等因素诱发胃脘隐痛。
胀满:胃脘部有胀满感,进食后胀满症状可能加重。脾胃虚寒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在胃脘内停留,就会产生胀满之感。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中年人,容易出现这种胃脘胀满的情况,长期下来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形成恶性循环。
3.大便异常
大便溏稀:大便质地稀薄,不成形,像水一样的稀便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脾胃虚寒,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溏稀。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婴幼儿若脾胃虚寒,可能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质地稀溏,多与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量过多或过少等有关;老年人脾胃虚寒时,也易出现大便溏稀,且常伴有神疲乏力等表现。
大便难解但质不硬:虽然大便有排出困难的情况,但大便并不干结。这是因为脾胃阳气不足,推动无力,肠道传导功能减弱所致。比如一些长期sedentary(久坐)且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脾胃虚寒导致肠道蠕动缓慢,从而引起排便不畅。
(二)全身症状
1.怕冷:患者常常自觉怕冷,比正常人更易感受寒冷刺激。这是因为脾胃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全身,所以体表得不到充足的阳气温养,就会出现怕冷的表现。不同性别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女性相对更为明显,尤其是在经期、孕期或产后,身体原本就比较虚弱,再加上脾胃虚寒,怕冷症状会更突出。比如一位产后的女性,若产后调理不当,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就容易出现明显的怕冷现象。
2.神疲乏力:精神状态欠佳,感觉身体疲倦,缺乏力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得气血生成不足,不能充分滋养机体,从而出现神疲乏力的症状。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但饮食营养跟不上的人群,或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神疲乏力伴随脾胃虚寒的情况。例如一些长期熬夜加班的上班族,不仅睡眠不足,还可能饮食不规律,进而损伤脾胃,出现神疲乏力、脾胃虚寒的一系列表现。
3.面色萎黄:面部皮肤颜色发黄,没有光泽。这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光泽而呈现萎黄之色。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若存在脾胃虚寒且病程较长的情况,都可能出现面色萎黄的表现。比如一些患有慢性脾胃疾病的老年人,长期脾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