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围绕等电位线扭转,频率200250次/分钟。病因分先天性(如长QT综合征)和获得性(药物、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有心悸、头晕等,严重可致晕厥、猝死。诊断靠心电图及询问病史,疑似先天性长QT综合征需基因检测。治疗包括去除诱因、药物治疗(硫酸镁、β受体阻滞剂等)及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早筛查和谨慎选药,老年人要调整药物剂量,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避免用不利药物。
一、定义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频率通常在200250次/分钟之间。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主要由基因缺陷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常见的有长QT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有特定的基因突变位点,使得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异常,增加了TdP的发生风险。
2.获得性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等)、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等;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导致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心动过缓,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使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易引发TdP;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脑血管意外等也可能破坏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电活动紊乱,诱发TdP。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动过速发作的持续时间、心室率的快慢以及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有关。
四、诊断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典型的TdP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的尖端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发作间歇期常伴有QT间期延长。同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家族史等,以明确病因。对于疑似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确诊。
五、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可能导致TdP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钾、镁离子等。对于获得性TdP伴有心动过缓的患者,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提高心室率,缩短QT间期。
2.药物治疗:可使用硫酸镁,它能有效抑制早期后除极,减少TdP的发作。对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其他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发作严重心律失常时及时进行电复律或除颤,挽救患者生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TdP相对较少,但先天性长QT综合征在儿童中可能较早出现症状。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应尽早进行心电图筛查和基因检测。在治疗方面,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且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改善心脏功能。
3.孕妇:孕妇发生TdP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一些特殊治疗。
4.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患者,本身心肌结构和功能已经受损,发生TdP的风险更高。在治疗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心肌供血和功能。同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肌负担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