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低钠血症的相关原因主要包括肾脏排钠增多、肾外丢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其他原因。肾脏排钠增多可因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衰竭)引起;肾外丢失可由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皮肤丢失(大量出汗)导致;SIADH由多种疾病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因甲状腺激素不足致肾脏自由水清除率下降引发水潴留进而低钠;其他原因有长期低钠饮食致摄入不足、脑性耗盐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利钠激素分泌异常增多)等,不同年龄、人群因不同病因有相应易患情况,需关注血钠水平并针对性处理。
一、肾脏排钠增多相关原因
(一)利尿剂使用
1.作用机制:利尿剂可增加肾脏钠的排泄。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其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前段和近端肾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使远端肾小管钠浓度升高,促进钠的排泄。不同类型利尿剂作用部位和机制有差异,但都可能导致机体钠丢失过多,进而引起低钠血症。在患有心功能不全等疾病需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疾病治疗需要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血钠水平。
(二)肾脏疾病
1.急性肾小管坏死: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功能受损,钠的重吸收障碍,可引起低钠血症。例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导致肾灌注不足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患者,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儿童若出现严重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进而引起低钠血症。
2.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时,肾脏的排钠排水功能减退,当摄入钠过多或水相对更多时,会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对于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其肾脏功能进一步衰退,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严格控制钠和水的摄入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肾外丢失相关原因
(一)胃肠道丢失
1.呕吐、腹泻: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若丢失量大于钠的补充量,就会引起低钠血症。例如儿童发生急性胃肠炎出现频繁呕吐腹泻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低钠血症;成年患者若因感染等原因出现严重呕吐腹泻,也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胃肠道丢失出现该情况,需及时补充钠和水分。
(二)皮肤丢失
1.大量出汗: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汗液中含有钠,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钠,会导致钠丢失过多引起低钠血症。对于运动员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大量出汗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活动出汗较多时,都需要注意钠的补充。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一)病因及机制
1.多种疾病可引起SIADH:如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这些疾病可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引起水潴留,相对钠减少,从而导致低钠血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例如老年人患脑血管疾病后可能出现SIADH导致低钠血症,女性和男性在患病机制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基础疾病的易患人群有差异。
四、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原因
(一)机制
1.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肾脏自由水清除率下降,导致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对多见,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易出现低钠血症,需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纠正低钠血症。
五、其他原因
(一)摄入不足
1.长期低钠饮食:在一些特殊情况或患者自行选择长期低钠饮食时,若同时伴有水分摄入过多等情况,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对于一般人群,长期不合理的低钠饮食需谨慎,不同年龄人群长期低钠饮食的风险不同,老年人因代谢等原因更需注意钠的合理摄入。
(二)脑性耗盐综合征
1.病因及表现:多发生于颅脑损伤、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利钠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导致肾脏排钠增加,引起低钠血症。不同年龄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脑性耗盐综合征,儿童若发生严重颅脑损伤也可能出现该情况,需要密切观察血钠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