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什么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具有突然发作和终止特点、发作时心率在150250次/分钟的常见心律失常疾病。其病因多样,包括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发病机制主要有折返机制等,其中折返机制最常见。症状有典型症状如心悸、胸闷等,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诊断依靠病史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和电生理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电复律)和预防复发(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生活上建议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管理情绪、适度运动并定期复查。
一、定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发作时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该病可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此外,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诱发。
2.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其中,折返机制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心脏内存在异常的折返环路,使得电冲动在环路内不断循环,导致心动过速发作。
三、症状
1.典型症状:发作时患者可突然感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时的心率、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有关。
2.特殊人群症状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面色苍白等;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四、诊断
1.病史和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发作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规则的快速心律,QRS波形态正常,P波形态异常或难以辨认。
3.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明确诊断。
4.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心动过速的机制和起源部位。
五、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发作时间较短的患者,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如深呼吸后屏气、刺激咽部诱发恶心呕吐、按摩颈动脉窦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腺苷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决定。
电复律:对于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
2.预防复发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引入心脏,破坏异常的折返环路,达到根治的目的。该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导管消融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权衡治疗的利弊。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电复律治疗时应谨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耐受性。
3.孕妇:孕妇在孕期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治疗需要谨慎选择。应优先考虑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七、生活方式建议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合理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限酒,保持饮食均衡。
3.情绪管理:避免情绪激动、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态平和。
4.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5.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