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具有突然发作和终止特点、发作时心率在150250次/分钟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其他疾病影响和不良生活方式;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诊断依靠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治疗方法有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发作时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
二、病因
1.心脏结构异常: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房室旁路、房室结双径路等,这些异常的电传导通路容易导致心动过速发作。
2.其他疾病影响: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非心脏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间接引发该病。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因饮料、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症状
1.心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心跳异常快速、强烈,可能有心跳“蹦蹦”直跳或心跳乱跳的感觉。
2.胸闷: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憋闷、压迫感,就像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
3.头晕:由于发作时心率过快,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甚至晕厥。
4.呼吸困难:发作时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困难的症状。
四、诊断
1.心电图检查:发作时的心电图是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它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和起源部位。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以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2.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心律失常的机制和起源点,为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五、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对于发作较短暂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尝试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来终止发作,如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或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引发恶心、呕吐反射。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终止心动过速发作。
3.导管消融治疗:对于频繁发作、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导管经血管插入心脏,找到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电传导通路,并通过射频电流等能量将其破坏,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出现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2.孕妇:孕妇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治疗要谨慎,既要考虑控制心律失常,又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一般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若无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能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
七、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和浓茶的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