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250次/分钟。其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和毒物作用及其他因素(如医源性操作等)。症状有悸、胸闷胸痛、头晕黑矇、呼吸困难等。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治疗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立即电复律,稳定者可用药物;预防复发需找病因,还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药物无效或不耐受可考虑导管消融或植入ICD。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要注意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儿童诊断治疗要考虑生理特点、选非药物治疗;孕妇选药要权衡对胎儿影响、加强孕期监护;运动员要考虑运动影响、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时避免剧烈运动。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室性心动过速(VT)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传导纤维、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频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
2.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酸中毒等酸碱平衡失调,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3.药物和毒物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过量使用或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此外,可卡因、酒精等毒物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4.其他因素: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医源性操作,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关。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1.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是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胸闷、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严重时可能类似心绞痛发作。
3.头晕、黑矇:由于心动过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4.呼吸困难: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力衰竭,引起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短暂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
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以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
4.其他检查:还可进行心脏超声、胸部X线、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寻找可能的病因。
五、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终止发作: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预防复发:对于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同时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或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同时,老年人对心律失常的耐受性较差,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更容易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应加强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
3.孕妇:孕妇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治疗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尽量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应加强孕期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4.运动员: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在诊断和治疗时应考虑运动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对于运动员患者,应评估其心脏功能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恢复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