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以及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症状方面,常见且突出的是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致急性肺水肿;还有咳嗽、咳痰和咯血,痰液性状随病情变化;患者会有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及少尿、肾功能损害症状。体征上,肺部有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心脏有扩大、心率增快、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还可能出现皮肤苍白或发绀、颈静脉怒张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表现不典型,用药需关注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儿童诊断治疗要谨慎,家长应密切观察症状,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孕妇易因心脏负担加重患病,治疗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同时注意休息和产检。
一、症状
1.呼吸困难:是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也较为常见,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4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心肺功能储备较差,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且不易缓解;而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呼吸困难可能与原有肺部疾病症状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2.咳嗽、咳痰和咯血: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咳痰一般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偶可见痰中带血丝。当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长期慢性肺淤血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黏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3.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这是由于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致。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日常活动如步行、上楼等变得困难。老年人和儿童的乏力、疲倦症状可能更难被准确描述,需要家属仔细观察其活动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心力衰竭时,由于心排血量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肾灌注不足可导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儿童的肾功能储备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密切监测尿量和肾功能指标。
二、体征
1.肺部体征: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是急性肺水肿的典型体征。湿啰音是由于肺泡内液体渗出,气体通过时形成的水泡破裂音,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哮鸣音则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或狭窄所致。肺部体征的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好转时,湿啰音和哮鸣音可逐渐减少。
2.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一般都有心脏扩大、心率增快、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心脏扩大提示心肌受损,心室重构;心率增快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以增加心排血量;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快速充盈期,血液冲击心室壁引起的附加心音,是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压力升高。对于有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等体征。
3.其他体征: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或发绀,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灌注不足所致;还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右心衰竭的体征,提示体循环淤血。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或其他慢性疾病的表现。因此,对于老年人,应密切关注其日常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细微变化,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功能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较快。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如果孩子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喂养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孕妇若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