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维护脏器功能、避免复发和改善预后。治疗原则包括一般处理(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吸氧、管理出入量)、药物治疗(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多种药物)、病因及诱因治疗(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去除诱因)和机械辅助治疗(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如老年人要密切监测指标、适当减少药物剂量等。生活方式上,发作期应绝对卧床,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要低盐低脂易消化,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
一、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目标为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避免急性心力衰竭复发,改善远期预后。
二、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
1.1体位:静息时明显呼吸困难者应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
1.2吸氧:适用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明显(尤其指端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应尽早采用,使患者SaO?≥95%(伴COPD者SaO?>90%)。可采用不同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
1.3出入量管理: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无明显低血容量因素(大出血、严重脱水、大汗淋漓等)者,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500ml以内,不要超过2000ml。保持每天出入量负平衡约500ml,严重肺水肿者水负平衡为10002000ml/d,甚至可达30005000ml/d,以减少水钠潴留,缓解症状。
2.药物治疗
2.1利尿剂: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基石,适用于有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的患者。可迅速改善症状,减轻水肿。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袢利尿剂。
2.2血管扩张剂: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轻肺淤血,改善血流动力学。适用于收缩压>90mmHg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硝普钠、重组人脑利钠肽等。
2.3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或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患者。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常用药物有洋地黄类(如西地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
2.4血管收缩剂:对外周动脉有显著缩血管作用,适用于已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仍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合并显著低血压状态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2.5镇静剂:吗啡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同时也具有舒张小血管的功能而减轻心脏负荷。伴CO?潴留者则不宜应用。年老体弱者减量。
2.6支气管解痉剂:一般应用氨茶碱,可解除支气管痉挛,还可起到一定的正性肌力及扩血管利尿作用。
3.病因及诱因治疗
3.1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条件的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高血压患者应迅速控制血压等。
3.2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治疗肺栓塞,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4.机械辅助治疗
4.1无创通气: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可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减轻呼吸肌做功,降低氧耗,适用于经吸氧仍有低氧血症,伴有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患者。
4.2有创机械通气: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通气治疗不能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
4.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输出量,适用于心源性休克和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患者。
4.4体外膜肺氧合(ECMO):能在较长时间内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为心脏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适用于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肾功能等指标,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
2.儿童:儿童急性心力衰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危急。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护理,减少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治疗既要考虑母体的安全,也要考虑胎儿的安全。药物选择应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必要时,可与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呼吸抑制的药物;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剂量应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活动:在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期间,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23g,以减轻水肿和心脏负担。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心理调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病情恢复。因此,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