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钙的表现及症状
小儿缺钙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多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可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骨骼发育异常及其他症状,血钙、碱性磷酸酶、25-(OH)D3等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方法为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注意饮食调整、多晒太阳。预防缺钙可采取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等措施。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过量补钙可能导致便秘、食欲不振等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1.精神神经症状:早期,患儿在喂奶及睡眠时头部多汗,多汗引起局部刺激,因而小儿喜欢摇头。摇头时,枕部受到摩擦,日久而致脱发。此外,患儿烦躁不安,睡眠时易惊醒。
2.骨骼表现:3个月以下的婴儿,患儿的顶骨双侧方有乒乓球样感觉,即方颅;前囟门过大且边缘软化、闭合延迟,可延迟至1岁半;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缺钙时,可导致骨骺端软骨增生,腹部膨大,四肢骨骼会出现畸形,如上肢弯曲、X型腿或O型腿等。
3.其他表现:患儿肌肉松弛,腹部隆起常呈蛙腹。患儿动作和智力发育均迟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如果怀疑孩子缺钙,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血钙、碱性磷酸酶、25-(OH)D3等。如果确诊孩子缺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孩子缺钙:
1.母乳喂养:母乳中钙的吸收率高,达60%。尤其是初乳中,钙、磷比例为2:1,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吸收。
2.适时添加辅食: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单纯的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其对钙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添加辅食。一般来说,婴儿满4个月后,便可添加蛋黄、肉泥、肝泥、虾泥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3.多晒太阳:适当晒太阳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婴儿满月后,即可抱到户外晒太阳,冬季也要注意保证每天晒太阳的时间。
4.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双胞胎及生长发育过快或冬天出生的婴儿,由于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满月后即可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正常足月儿,也提倡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过量补钙可能会导致便秘、食欲不振等问题。同时,补钙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如果孩子出现缺钙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