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梗塞有什么区别吗
脑梗死/脑梗塞本质相同,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和血液成分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大面积脑梗死病情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治疗急性期有溶栓、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治疗,稳定后需康复治疗;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一、概念本质
脑梗死和脑梗塞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疾病,脑梗塞是脑梗死的俗称。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病史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促进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生。例如,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血管引起脑梗死。这种情况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相对更高,女性在某些特殊心脏状况下也可能面临较高风险。
小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可导致微小动脉闭塞,多见于长期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年龄较大者发生概率相对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影响下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长期高血压病史是关键因素。
2.血液成分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脱水常见于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情况,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因这些情况导致血液黏稠度改变,而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多见于特定人群。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突然起病:多数患者发病突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无论年龄、性别,发病时都可能毫无预兆地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如累及运动区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累及感觉区可出现对侧肢体感觉减退;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言语不利、失语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核心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是相似的。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殊表现
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等严重情况,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可能更易恶化。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显示缺血灶,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CT表现上主要是病灶部位和范围的差异,但其影像学特征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例如,DWI(弥散加权成像)在发病数分钟内就可显示缺血病灶,能更早地发现病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MRI表现主要是基于脑组织的解剖和病理改变,无本质性别或年龄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段脑组织的生理状态可能影响病灶的显示和判断。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对于有脑血管病变高危因素且临床高度怀疑脑血管原因导致脑梗死的人群可考虑进行,年龄较大者进行该检查时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经过专业评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各自的身体状况、基础病史等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对于适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应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用药时需考虑其胃肠道、出血等风险的差异,例如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关注胃肠道反应。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如丁苯酞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不同人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谨慎。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康复治疗方案需根据其自身的功能缺损情况、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儿童患者的康复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针对性康复。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需遵循专业医生建议。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调整,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血压可能波动较大,需加强监测和管理。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兼顾生长发育需求。
高脂血症:调整血脂水平,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需根据血脂升高的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人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上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
2.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无论年龄、性别,都应遵循健康的饮食原则,例如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等原因,饮食需更注重易消化和营养均衡。
适量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例如女性在孕期或经期等特殊时期需调整运动强度。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戒烟限酒方面需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落实,例如老年人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