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死亡率高。其引发因素包括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如多胎妊娠、高龄产妇等情况)、血窦开放(如宫颈裂伤、多次剖宫产史等)、胎膜破裂(如宫缩时人工破膜、经产妇等)以及其他高危因素(如胎儿窘迫、孕妇过敏体质、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特殊人群需注意,高龄产妇要加强产检、合理选择分娩方式;经产妇应告知既往分娩史,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的产妇孕期积极治疗,分娩时多学科团队协作应对突发情况。
一、羊水栓塞的定义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二、羊水栓塞的引发因素
1.羊膜腔内压力过高:临产后,特别是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时,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可达100175mmHg,当羊膜腔内压力明显超过静脉压时,羊水就有可能被挤入破损的微血管而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比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等情况,可使宫腔内压力增高,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由于子宫肌层的弹性和收缩力相对较差,在分娩时可能需要更强烈的宫缩来推动胎儿娩出,从而导致羊膜腔内压力过高的可能性增加。
2.血窦开放: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宫颈或宫体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是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重要途径。如宫颈裂伤、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剖宫产等,均会使血管损伤,羊水可通过破损血管或胎盘后血窦进入母体血循环。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子宫上的手术切口愈合后形成瘢痕,在再次分娩时,瘢痕处的组织相对薄弱,更容易出现血窦开放,增加羊水栓塞的几率。
3.胎膜破裂:大部分羊水栓塞发生在胎膜破裂之后,羊水可从子宫蜕膜或宫颈管破损的小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人工破膜时,若在宫缩时进行,羊水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母体血循环。经产妇分娩次数较多,胎膜的韧性和完整性可能相对较差,胎膜破裂时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也会有所上升。
4.其他高危因素: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如胎儿窘迫时,羊水内混有胎粪,其刺激性更强,一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更易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另外,孕妇自身的过敏体质,可能对羊水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加重羊水栓塞的病情。产妇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病史,在发生羊水栓塞时,身体的耐受性和应对能力会更差,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等分娩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监测胎儿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分娩前,医生应充分评估产妇的身体状况和分娩方式,尽量选择对母体损伤较小的分娩方式。
2.经产妇:经产妇由于有多次分娩经历,应详细告知医生既往分娩史,包括有无产程异常、产后出血等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更加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产程进展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3.有基础疾病的产妇: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的产妇,孕期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分娩时,需多学科团队(如产科、心内科、血液科等)协作,做好应对羊水栓塞等突发情况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