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约占40%50%,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约占20%30%,常见于肝硬化患者)、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约占10%25%,与大量饮酒等因素有关)、胃癌(约占2%5%);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病情复杂、耐受性差,儿童常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等有关且用药需谨慎,孕妇有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风险且用药要考虑胎儿,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易患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需同时用胃黏膜保护剂并定期检查。
一、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具体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有关。据统计,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40%50%。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在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情况下,容易诱发溃疡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壁薄,一旦受到食物摩擦、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影响,就容易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出血量较大,死亡率较高,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20%30%。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平时应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急性损伤,引起糜烂和出血。常见的因素包括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等。这种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约占10%25%。长期大量饮酒、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风险较高。
4.胃癌:胃癌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早期出血量一般较少,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逐渐增多。胃癌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2%5%。中老年人、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人群,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耐受性较差,预后相对较差。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情况。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常见病因可能与消化性溃疡、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有关。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果儿童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增加了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同时,孕期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应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孕妇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这类人群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容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期间,应尽量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