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穿孔的症状与治疗
胃肠穿孔的症状、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症状上,有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休克症状、腹部体征(“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症状轻等情况,包括禁食与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手术适用于多数患者,有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用药要注意;儿童病情进展快,用药按年龄体重算;孕妇治疗棘手,需多学科制定方案;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应改善生活方式,治疗期间严格遵守健康方式。
一、胃肠穿孔的症状
1.突发剧烈腹痛:这是胃肠穿孔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通常起始于穿孔部位,迅速蔓延至全腹。疼痛性质为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一般来说,青壮年身体素质较好,可能对疼痛的耐受能力稍强,但也会因剧烈疼痛而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肢体发冷等表现;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恶心与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发展,若出现肠麻痹,呕吐会更为频繁,且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长期酗酒或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本身胃肠功能可能较弱,呕吐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3.休克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且休克进展可能更快。
4.腹部体征:全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呈“板状腹”,这是胃肠穿孔的重要体征。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这是由于胃肠道内的气体进入腹腔所致。听诊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肥胖人群腹部体征可能相对不典型,增加诊断难度。
二、胃肠穿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空腹穿孔、穿孔时间短且腹膜炎体征局限的患者。
禁食与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吸出胃内容物,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减轻腹胀和腹痛症状。在禁食期间,患者需依靠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
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和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适量的水分、电解质和热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胃肠穿孔患者,尤其是饱食后穿孔、穿孔时间较长、腹膜炎体征严重或伴有休克的患者。
穿孔修补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缝合穿孔部位,阻止胃肠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胃大部切除术:对于胃溃疡穿孔且伴有幽门梗阻、癌变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行胃大部切除术。该手术切除部分胃组织,同时解决穿孔和原发病的问题,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孕妇进行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多学科团队(妇产科、外科等)共同评估。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胃肠穿孔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家属应密切观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2.儿童:儿童胃肠穿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和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胃肠穿孔时,治疗较为棘手,既要考虑治疗穿孔对孕妇的影响,又要关注对胎儿的安全。孕妇应及时就医,多学科团队会根据孕周、病情等综合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肠穿孔的同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同时,这类患者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
5.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酗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胃肠穿孔的发生风险。在治疗期间,更要严格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