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表现症状
女性月经异常主要包括月经周期异常、月经量异常和经期不适症状三方面。月经周期异常有周期延长(月经稀发,可能因内分泌失调、过度节食、精神压力大等引起,应调整饮食、放松心情)、周期缩短(可能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黄体功能不全等导致,建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避孕)、周期不规律(可能受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影响,青春期女性要保证充足睡眠,围绝经期女性需定期体检);月经量异常有月经过多(超过80毫升,可能由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或放置宫内节育器导致,需及时就医检查)、月经过少(少于20毫升,常见于子宫内膜受损、内分泌紊乱,要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接近绝经女性可考虑适当补雌激素);经期不适症状有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应保暖、避免生冷辛辣食物、严重时就医排查)、经期情绪波动(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家人应给予支持,自身可通过听音乐等缓解)及其他不适(如乳房胀痛、头痛等,症状轻可休息缓解,重时需就医)。
一、月经周期异常
1.周期延长: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持续时间为27天。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称为月经稀发。此情况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使得雄激素水平升高,抑制排卵,导致月经周期延长。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引发月经周期异常。生活中,年轻女性追求苗条身材过度节食,压力大的职场女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类人群,应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2.周期缩短:月经周期少于21天为月经周期缩短。雌激素水平降低、黄体功能不全等可能导致此症状。雌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黄体功能不全会使黄体过早萎缩,从而使月经提前来潮。生育期女性因为生活不规律、多次人工流产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黄体功能不全导致月经周期缩短。建议这类女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
3.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周期时长时短,没有规律性。这可能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影响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会影响卵巢功能,高泌乳素血症会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干扰排卵。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尚未完善,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都容易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的情况。青春期女性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围绝经期女性需定期体检,关注激素水平和妇科健康。
二、月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毫升称为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病变会使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导致月经量增多。放置宫内节育器也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凝血机制,引起月经量过多。中年女性患子宫肌瘤的概率较高,还有生育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女性也容易出现此症状。对于有这种情况的女性,要及时就医检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治疗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2.月经过少:月经量少于20毫升为月经过少。子宫内膜受损是常见原因,如人工流产刮宫过度导致子宫内膜变薄。内分泌紊乱,如卵巢功能减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会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月经量也会减少。做过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接近绝经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过少的情况。这类女性要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对于接近绝经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
三、经期不适症状
1.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使得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生,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继发性痛经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引起,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要特别关注。出现痛经的女性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吃生冷辛辣食物,严重时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2.经期情绪波动:在月经期间,一些女性会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烦躁等。这与经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不稳定。年轻女性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此时,家人和朋友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女性自身也可通过听音乐、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情绪。
3.经期其他不适:部分女性会有乳房胀痛、头痛、腰酸、乏力等症状。乳房胀痛可能与乳腺组织受激素影响而充血、水肿有关。头痛可能是与血清中的雌二醇浓度变化有关。腰酸乏力可能是经期盆腔充血以及子宫收缩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的。各个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出现这些症状,症状较轻时可通过休息缓解,症状较重影响生活时需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