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涵盖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特殊护理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一般护理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根据出血情况调整饮食,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病情观察需监测生命体征、估计出血量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用药护理要准确给药并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特殊护理包括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护理和内镜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则着重疾病知识教育、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预防病情复发。
一、一般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机体消耗。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活动量的增加应更加谨慎,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这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尤为重要,因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并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食、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止血后1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且应细嚼慢咽,防止损伤曲张静脉而再次出血。儿童患者的饮食应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调整,保证营养均衡。
3.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因大量呕血、便血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不良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护理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向其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法,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更应给予耐心的心理支持。
二、病情观察措施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病情稳定。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出汗、口渴、黑矇等症状,及时发现休克早期表现。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情况,提示可能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出血量的估计:观察呕血、黑便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准确记录出入量。一般来说,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明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表现。对于出血量的估计,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
3.实验室检查: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了解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变化,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及患者的贫血纠正情况。同时,监测尿素氮水平,若尿素氮持续升高,提示有继续出血或肾功能受损。
三、用药护理措施
1.遵医嘱准确给药:常用药物有抑酸剂(如奥美拉唑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血管加压素等。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时间给药,确保药物疗效。在使用血管加压素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密切观察有无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2.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如出血是否停止、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抑酸剂可能出现头痛、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用药时应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特殊护理措施
1.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护理: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插管前应仔细检查气囊有无漏气,确保管道通畅。插管后,应保持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压力在合适范围,定时放气,防止食管胃底黏膜受压过久引起糜烂、坏死。同时,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有效,防止三腔二囊管移位。出血停止后,应在医生指导下放松牵引,放出囊内气体,观察24小时,如无出血可考虑拔管。
2.内镜治疗护理:内镜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止血术等。治疗前应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禁食24小时,遵医嘱给予抑酸、补液等治疗。
五、健康教育措施
1.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告知患者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2.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应注意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3.定期复查:嘱患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告知患者如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加强定期复查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