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依病情调整活动量,依出血情况调整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神志及尿量)、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特殊护理(三腔二囊管和内镜治疗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介绍疾病知识,教会自我监测,指导生活方式),且针对老年和儿童患者在各方面护理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对于病情稳定、出血停止的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恢复能力弱,活动量增加需更加谨慎;儿童患者活泼好动,需家长和医护人员加强看护,确保休息到位。
2.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食、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止血后1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曲张静脉再次出血。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饮食还需考虑血糖控制,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肥胖患者应控制总热量摄入。
3.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尤其是昏迷患者,更应加强口腔护理。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贴等辅助器具。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病情稳定。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是休克的表现,需及时处理。老年患者对血压和心率变化的耐受性较差,更要密切监测;儿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较快,监测频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2.出血量观察:观察呕血、黑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估计出血量,一般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明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可引起呕血。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等症状,提示出血量较大,可能已出现休克前期表现。
3.神志及尿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等。准确记录尿量,尿量是反映肾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若尿量少于30ml/h,提示肾血流量不足。儿童患者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观察其精神状态、哭闹情况等判断神志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神志观察需更加细致。
三、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因突然呕血、黑便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医护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温和的态度、有趣的方式进行沟通;老年患者可能对疾病较为担忧,需耐心倾听其诉求并给予充分的解释。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给药:常用药物有抑酸药、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等。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药物按时、准确输入。
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血管加压素时,可能会出现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同时,血管加压素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冠心病患者禁用。儿童患者用药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蓄积作用。
五、特殊护理
1.三腔二囊管护理: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插管前应仔细检查气囊有无漏气,确保管道通畅。插管后保持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压力,定时放气,防止黏膜受压坏死。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变化,防止气囊压迫呼吸道。放气时应缓慢,避免胃内压力突然变化导致再出血。
2.内镜治疗护理:内镜下止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遵医嘱禁食、补液。
六、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告知患者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2.自我监测: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头晕、心慌、黑便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3.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下降,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儿童患者的健康教育需结合其年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