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腰突和腰肌劳损
腰突和腰肌劳损可通过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区分。
腰突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以下是腰突和腰肌劳损的一些区别方法:
1.疼痛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通常出现在腰部,并向下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跟或足背。腰肌劳损的疼痛主要局限于腰部,通常在棘突两侧或腰骶部。
2.疼痛性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多为电击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常伴有麻木、无力等感觉异常。腰肌劳损的疼痛多为酸痛、胀痛或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3.诱发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常因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弯腰、负重等因素而加重。腰肌劳损的疼痛则与劳累、久坐、久站、姿势不当等因素有关。
4.压痛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棘突间或棘突旁有明显的压痛,并可向下肢放射。腰肌劳损的压痛点多在腰部肌肉的起止点处,如髂嵴后部、骶骨后面、腰椎横突等。
5.直腿抬高试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直腿抬高时可出现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腰肌劳损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一般为阴性。
6.神经系统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肌肉无力、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腰肌劳损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异常。
7.影像学检查: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见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改变。腰肌劳损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腰突和腰肌劳损有时可能同时存在,或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出现腰部疼痛,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对于腰痛患者,无论病因如何,以下几点建议都有助于缓解症状:
1.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或弯腰工作,适当休息,可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2.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腰部,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按摩:轻轻按摩腰部肌肉,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4.佩戴腰围: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腰围,可提供支撑,减轻腰部负担。
5.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6.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促进恢复。
7.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腰背肌锻炼、腹肌锻炼等,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复发。
总之,对于腰痛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