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怀孕吃紧急避孕药会怎么样
紧急避孕药对人体有多方面影响。对月经周期而言,可能致月经提前,因干扰内膜生长和激素调节使内膜提前进入分泌期;也可能推迟,药物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改变卵泡发育和排卵时间;还会使月经量改变,或增多或减少。短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分别因刺激胃肠道、影响神经系统、致乳腺组织变化引起。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内分泌,频繁使用会致内分泌失调;还会增加宫外孕风险,若服药后怀孕,宫外孕发生率更高。特殊人群方面,青少年生殖系统未成熟,频繁用会影响生殖健康发育;患有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特定疾病人群,因药物对身体各有不良影响,均需避免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避孕方式。
一、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1.月经提前:紧急避孕药主要成分一般为左炔诺孕酮或米非司酮,这些成分会干扰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激素调节。服用后,可能使子宫内膜提前进入分泌期,导致月经提前来潮。研究表明,部分女性在服用紧急避孕药后,月经周期可能缩短37天。
2.月经推迟:也有部分女性会出现月经推迟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使卵泡发育和排卵时间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月经周期延长。相关数据显示,约20%30%未怀孕却服用紧急避孕药的女性,月经推迟时间可达710天,甚至更长。
3.月经量改变:紧急避孕药还可能影响月经量。有些女性月经量会增多,这可能与子宫内膜因药物作用过度增生,撤退时出血较多有关;而有些女性月经量会减少,可能是药物对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较强,使其生长不够充分。通常月经量变化幅度在20%30%左右。
二、可能出现的短期不适症状
1.恶心呕吐:紧急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多数女性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在服药后12小时内出现。数据表明,约50%左右的女性会出现恶心症状,30%左右会出现呕吐症状。如果在服药后短时间内发生呕吐,可能需要补服药物以确保避孕效果。
2.头晕乏力:激素的作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后数小时内出现,一般持续12天会自行缓解。出现此类症状的女性比例约为30%40%。
3.乳房胀痛:紧急避孕药会使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导致乳腺组织增生、水肿,引起乳房胀痛。症状多在服药后12周内出现,随着身体对激素变化的适应,胀痛一般会在23周内逐渐减轻。有研究显示,约20%30%未怀孕服用紧急避孕药的女性会出现乳房胀痛。
三、长期影响
1.影响内分泌:长期或频繁服用紧急避孕药,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长期受到药物干扰,激素分泌失衡,可能影响卵泡发育、排卵功能以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临床研究发现,连续3个月以上频繁使用紧急避孕药,约40%50%的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失调症状,如月经紊乱、皮肤长痘、体重增加等。
2.增加宫外孕风险:虽然紧急避孕药总体上能降低怀孕几率,但如果在服药后仍发生了意外怀孕,宫外孕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药物影响了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和受精卵的输送,使受精卵不能正常到达子宫着床。有研究指出,服用紧急避孕药后怀孕,宫外孕发生率比未服用者高出23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青少年的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紧急避孕药对其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频繁使用紧急避孕药可能导致月经初潮后长时间月经不规律,影响生殖健康的正常发育。建议青少年尽量避免使用紧急避孕药,在性行为中采取更可靠的常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等,既能避孕又能预防性传播疾病。
2.患有特定疾病人群:
有肝脏疾病者:紧急避孕药需通过肝脏代谢,患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女性,服用后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功能恢复。因此,这类患者应避免使用紧急避孕药,可咨询医生选择其他合适的避孕方法,如宫内节育器等。
心血管疾病患者:紧急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可能影响血压、血脂,增加血液黏稠度。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使用紧急避孕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此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更安全的避孕方式,如屏障避孕法。
糖尿病患者:紧急避孕药可能影响血糖代谢,使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若服用,可能干扰血糖控制,不利于病情稳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紧急避孕药,可考虑使用阴道隔膜等避孕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