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症状表现原因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症状表现多样。发作时全身性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后仰、双眼异常、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呼吸暂停及面色发绀;局限性表现为身体某部位局部抽动,意识可无丧失;发作后常嗜睡,婴幼儿会精神萎靡、哭闹、喂养困难,较大儿童会诉头痛、乏力。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败血症等;非感染性因素有颅内疾病如脑发育畸形、肿瘤、颅脑损伤,颅外疾病如低血糖、低钙血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小儿惊厥发生时家长要冷静护理并送医,有家族史孩子需预防诱因,曾发作过的要遵医嘱护理治疗,低龄儿童要合理喂养,平时按时预防接种以降低风险。
一、小儿惊厥的症状表现
1.惊厥发作时的全身性表现:小儿惊厥发作时,常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四肢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或快速地抽动,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呼吸暂停、面色发绀的情况,这是由于呼吸肌痉挛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引起机体缺氧。这种全身性发作一般较为剧烈,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
2.惊厥发作时的局限性表现:局限性发作可仅累及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一侧面部、口角、眼睑的抽动,或一侧肢体的局部抽动,发作时意识可能并不丧失。局限性发作相对全身性发作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例如,若发现孩子某一侧面部肌肉频繁小幅度抽动,就应警惕局限性惊厥发作的可能。
3.惊厥发作后的表现:惊厥发作过后,患儿通常会进入嗜睡状态,这是因为大脑在经历异常放电后,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正常功能。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在发作后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喂养困难,这是由于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
二、小儿惊厥的原因
1.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小儿惊厥常见的感染性原因。例如,化脓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刺激脑膜及脑实质,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脑炎也较为常见,病毒侵犯脑组织,破坏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惊厥发作。患儿除惊厥外,还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颅外感染:主要指全身性感染,如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当孩子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引起体温骤升时,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会改变,导致惊厥发作。一般体温常在38℃以上,惊厥多在发热初期体温上升阶段发生。此外,败血症、中毒性菌痢等严重全身性感染,细菌或毒素入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引发惊厥,这类惊厥往往病情较重,常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
2.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疾病:小儿脑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包括神经管闭合不全、脑穿通畸形等,由于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易导致惊厥发作。脑部肿瘤也是引起惊厥的原因之一,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神经元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引发惊厥。此外,颅脑损伤,如产伤、外伤等,损伤脑组织,形成局部的瘢痕组织,刺激神经元异常放电,也可导致惊厥,尤其是在受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容易发作。
颅外疾病:代谢紊乱是常见的颅外非感染性原因,如低血糖,小儿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神经元功能异常,可出现惊厥,常伴有多汗、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症状。低钙血症在小儿中也不少见,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还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因体内代谢酶缺陷,导致代谢产物堆积或重要物质缺乏,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起惊厥发作,这类疾病通常还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等其他异常表现。
温馨提示: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一旦发生,家长务必保持冷静,将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不要强行按压孩子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等意外伤害。同时,要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对于有惊厥家族史的孩子,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积极预防发热等可能诱发惊厥的因素。若孩子曾有惊厥发作史,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治疗,定期复查。此外,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家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因喂养不当导致代谢紊乱引发惊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降低惊厥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