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益生菌等)、换血疗法和其他治疗(如支持治疗、中医治疗)。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病因选择。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以下是一些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1.光照疗法
原理: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方法:将新生儿裸体放入蓝色荧光灯下,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胆红素经光照后可产生构形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产物,其中以结构异构体的形成最为重要,它能快速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要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是光疗降低血清胆红素的主要原因。
注意事项:光疗时要用黑色眼罩保护双眼,以免损伤视网膜;用尿布遮盖会阴部,避免损伤睾丸;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白蛋白:可以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肝酶诱导剂:能增加胆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换血疗法
原理: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纠正贫血和心力衰竭,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方法:一般用于胆红素值较高、胆红素脑病早期、严重贫血或有心力衰竭者。换血前需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血型等检查,选择合适的血液。换血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等指标。
4.其他治疗
支持治疗: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维持血糖水平稳定。
中医治疗:如茵陈蒿汤、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