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光照疗法(用特定波长光线照射使胆红素转化排出,常用蓝光,可能有发热等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包括肝酶诱导剂、益生菌、白蛋白)、换血疗法(能迅速降胆红素,但有创且有不良反应,用于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等),还有加强喂养、补充水分等其他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早产儿治疗更积极,低体重儿治疗要精确计算并保暖,有家族遗传病史的要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合并其他疾病的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并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一、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新生儿皮肤,能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异构体,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采用蓝光照射,也有绿光或白光照射。光照治疗时,需用黑色眼罩保护新生儿双眼,会阴部、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光照疗法通常比较安全,但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停止光照后多可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1.肝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减少。
2.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肝肠循环,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3.白蛋白: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可补充白蛋白,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三、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去除致敏红细胞,减轻贫血。但换血疗法是一种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血容量波动、电解质紊乱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适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所致的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标准,且光疗失败或存在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时可考虑。
四、其他治疗
1.加强喂养:充足的喂养能促进新生儿排便,有利于胆红素的排出。鼓励按需哺乳,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奶量。
2.补充水分: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增加新生儿的尿量,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发育更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对于早产儿黄疸的治疗应更加积极,在黄疸程度相对较低时就可能需要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光照治疗时要密切监测体温、血糖、电解质等指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相对不成熟,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在进行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或换血疗法时,要根据其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和换血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新生儿: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黄疸疾病史,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和食物,如磺胺类药物、蚕豆等。
4.合并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若新生儿合并有其他疾病,如感染、窒息、缺氧等,会加重黄疸的程度,治疗时需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在使用药物治疗黄疸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