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
判断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可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观察黄疸出现时间,生理性黄疸在特定时间规律内出现和消退,病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消退后复发;二是查看黄疸分布范围,分为轻、中、重度,范围越广、颜色越深胆红素水平可能越高;三是测量胆红素水平,经皮测胆红素用于初步筛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金标准;四是观察伴随症状,如精神状态、体温、大便颜色、有无呕吐腹泻等异常可能提示病理性黄疸;五是特殊人群提示,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风险高,需密切关注,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护理时保证奶量摄入、保持皮肤清洁。
一、观察黄疸出现时间
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如果新生儿黄疸在这个时间规律内出现和消退,生理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者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二、查看黄疸分布范围
1.轻度黄疸:通常仅出现在面部和巩膜(眼白部分),皮肤呈现浅黄色。此时经皮测胆红素值一般在610mg/dL左右。
2.中度黄疸:黄疸范围扩展至胸部、腹部,皮肤黄色加深。经皮测胆红素值大概在1015mg/dL。
3.重度黄疸:黄疸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皮肤明显发黄。经皮测胆红素值可能超过15mg/dL。一般来说,黄疸分布范围越广、颜色越深,胆红素水平可能越高。
三、测量胆红素水平
1.经皮测胆红素: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通过特定的仪器测量皮肤表面的胆红素水平。操作简单、快捷,可用于初步筛查黄疸程度。不过,其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皮肤颜色、测量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2.血清胆红素测定:这是诊断黄疸的金标准。通过采集新生儿的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相应日龄和胎龄的正常范围时,可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2.9mg/dL,早产儿超过15mg/dL,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四、观察伴随症状
1.精神状态: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哭声响亮。如果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哭声低微等症状,可能提示存在病理性黄疸,如胆红素脑病等严重疾病。
2.体温:体温异常,如发热或体温不升,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感染是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
3.大便颜色:正常新生儿的大便颜色应为金黄色。如果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可能提示存在胆道梗阻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黄疸。
4.呕吐、腹泻:频繁呕吐、腹泻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和水分平衡,同时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黄疸加重或持续不退。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家族黄疸病史、母婴血型不合等高危新生儿,家长更应密切关注黄疸情况。这些特殊人群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等因素加重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