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一是呕血与黑便,幽门以上且量大、速度快会呕血,颜色因在胃内停留时间而异,幽门以下血液入肠道形成柏油样便,量大、速度快时也会有暗红色血便;二是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及速度不同症状有别,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者耐受性差;三是贫血相关表现,急性失血数小时至数天出现贫血症状,慢性失血还有其他伴随表现且影响特殊人群;四是发热,部分患者24小时内低热,若体温异常需考虑感染;五是氮质血症,有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之分,特殊人群易发生肾性氮质血症。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后,若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且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会经口腔呕出。呕血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停留时间长,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的血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例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出血速度快,呕血常为鲜红色;而胃溃疡少量出血时,血液在胃内停留较久,呕出物多为咖啡渣样。
2.黑便:当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血液进入肠道,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发亮,如同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若出血量大、速度快,肠道蠕动加快,也可出现暗红色血便。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症状:出血量较大、失血速度较快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早期可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出汗等;随着出血量增加,会出现口渴、肢体湿冷、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神志不清、意识模糊、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
2.影响因素: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可能迅速出现严重的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在出血量较小时,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不适。
三、贫血相关表现
1.急性失血:在出血早期,患者可能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不明显。但在出血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随着机体对失血的代偿和稀释,会出现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等。
2.慢性失血:长期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除上述贫血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指甲苍白、毛发干枯、口角炎等表现。儿童慢性失血可影响生长发育,孕妇慢性失血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四、发热
1.体温情况:上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在24小时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的原因可能与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内积血吸收等因素有关。
2.特殊情况:若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8.5℃,应考虑是否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
五、氮质血症
1.肠源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被分解吸收,使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到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天降至正常。
2.肾前性氮质血症: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血尿素氮升高。在纠正休克、补足血容量后,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
3.肾性氮质血症:若休克持续时间较长,导致肾小管坏死,可引起肾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持续升高,同时可伴有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原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肾性氮质血症。



